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我是看透史学,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开头语: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是三国时期大家共同遵守的君臣之道,也就是说主公和臣子都有选择与被选择的权利,所以历史上才会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这正是因为诸葛亮拥有选择为刘备效力或者不效力的自主权,从这方面来讲,尽管东汉末年诸侯混战,但是周朝的礼仪却被作为重要的遗产完好地保留下来了,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雏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臣子对一位主公能做到从一而终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一位臣子频繁更换主公也是当时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并不涉及道德层面的评定,所以三国时期很多能人异士有频繁更换主公的经历,吕布和刘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人对两人的评价迥然不同呢?吕布被贬低为“三姓家奴”,而刘备则是公认的三国枭雄,下面看透史学带大家揭秘以下其中的缘由。
一.吕布“三姓家奴”的由来“三姓家奴”的意思被大多数人曲解了,这并不是说吕布追随过三个主公。《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是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不仅发出感叹: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其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张飞喊出的一句话:“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正是这一句“三姓家奴”,让正在与公孙瓒纠缠的吕布把矛头指向了张飞,这才诞生了三英战吕布的经典桥段,而“三姓家奴”的骂名就一直伴随着吕布的一生,永远无法抹去。那么为什么张飞会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呢?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之所以骂吕布为“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已经有一个姓吕的父亲,后来投奔丁原,并认丁原为义父,改了姓氏后就成为了“丁布”;随后吕布又认了董卓为义父,改了姓氏就成为了“董布”,“三姓家奴”的骂名就是这么得来的。
事实上,吕布一生只追随过三个主公,这在当时并不算多,“三姓家奴”的恶名并不是因为吕布频繁更换主公,正如本文的另一位男主角刘备,同样多次易主,但是刘备还是被公认为德才兼备的枭雄,究其根源在于刘备虽然频繁更换主公,但是他无论为谁效力,刘备都坚守自己的本分,都留下了恪尽职守的美名,最后只能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基本都做到了好聚好散,虽然后来与先前的助攻曹操成为了不共戴天的敌人,但是在侍奉曹操期间,刘备并无不当之处,起码做到了尽本分,而且刘备投靠曹操是带着自己的班底加入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刘备与曹操并不是臣子与主公的上下级关系,况且刘备还有衣带诏所以也不存在反戈一击的说法。
而吕布则不然,他对待自己的义父们是怎么做的呢?吕布是吕氏后人,但是他的生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所以无依无靠的吕布就认了时任并州刺史的丁原为义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在转投董卓之前却亲手斩杀了义父丁原,转身拜董卓为义父,随后因为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吕布与义父董卓反目成仇,为了得到爱情,吕布再次斩杀了义父董卓,一个生父,两个义父,三个姓氏,“三姓家奴”的恶名就坐实了。虽然吕布前两次都亲手斩杀了自己的主公,但是爱才如命的刘备还是不计前嫌,将吕布招入麾下,而且刘备对吕布可谓是仁至义尽,但是吕布却导致刘备妻离子散。
吕布之所以英年早逝,与他离经叛道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三姓家奴”之于吕布来说是名副其实的,这也让他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大恶人。原本吕布是想投靠曹操的,曹操对吕布也是青睐有加,但鉴于吕布以往的种种恶行,尤其他对自己的义父丁原和董卓的无情,让曹操望而却步。当时的刘备还身在曹营,他对曹操说道:“难道您忘了丁原和董卓是怎么死的了吗?”于是曹操幡然醒悟,对吕布动了诛灭之心。
中华文明自古以礼仪至上而闻名于世,其中“忠”和“孝”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做人之根本,而吕布却对主公不忠,对义父不孝,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为人所不齿,他辜负了自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勇,辜负了诸位主公对他的厚爱与信任,他触碰了作为人的道德底线,所以吕布之所以留下“三姓家奴”的恶名,并不是因为他先后侍奉过三位主公,而是他站在了忠孝的对立面,公然挑战道德底线,如此低劣的人品,纵然他身怀绝世武艺,又能如何?
二.刘备无愧为一代枭雄东汉末年,朝廷昏庸,民不聊生,历史著名的黄巾起义掀开了诸侯混战的序幕,刘备在看到了刘焉的讨贼公文后,联合关羽、张飞招兵买马,加入了为朝廷讨伐逆臣贼子的队伍中,并被朝廷任命为安喜县尉(相当于现在县公安局长)。由于督邮的出现并向刘备索要贿赂,被张飞绑起来鞭打,兄弟三人愤而弃官而走。随后辗转投靠了代州的刘恢,因为刘备自称汉室宗亲,所以刘恢对刘备尽了地主之谊。随后刘恢向幽州牧刘虞举荐了刘备,刘备成为了刘虞手下的都尉,并帮助刘虞平定了在渔阳地区的黄巾乱党,刘虞如实奏报了刘备的功劳,朝廷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并且给他封了官。后来公孙瓒奏表了刘备的功绩,朝廷封刘备为平原县令,至此刘备算是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自从鞭打督邮之后,刘备先后投奔刘恢和刘虞,投靠刘恢是为了避祸,而投奔刘虞则是为了建功立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刘备终于有了“平原县令”的身份。而在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反贼董卓的时候,刘备同样身在其中,还被袁术冷眼旁观。后来陶谦部下斩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将杀父之仇算在了陶谦名下,刘备助孔融救徐州开启了刘备南郑北伐的帷幕。出身贫寒的刘备只能以卖草鞋为生,先后曾经投奔过卢植、刘恢、刘虞、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虽然身在他人屋檐之下,但是身怀雄心壮志的刘备却始终坚守初心,宽以待人,一步步扩充自己的实力,为了光复汉室江山,实现统一天下的伟业,刘备就此成就了一代枭雄的美名。
第一,刘备虽然频繁更换主子,但是他从未做出厮杀旧主的不耻之事,相比吕布频繁认义父,还为了新义父斩杀旧义父,对主子毫无忠孝可言,人人得而诛之,而刘备则坚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做到了尽忠职守,所以刘备比吕布要高尚得多,自然后世的评价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况。
第二,刘备之所以频繁更换主子,大多数在处于身不由己,比如鞭打督邮之后,弃官而去的刘备必须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这也是他在无奈之下投奔刘恢的根本原因,但是即便刘备对新主有不满之处,他也没做任何反叛之事,这足以证明刘备是一名身怀大义的真君子,他对每一位提携过他的主子都心怀感恩之心。
第三,刘备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真理,他让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胸怀天下的仁义之人,他优良的品行也帮助他在多个诸侯间毫无障碍地穿梭,可以说刘备在公关方面做到了左右逢源的地步,他始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自己的行为,所以他并不以频繁主子为耻,反倒是借此一步步实现了称霸一方的宏愿。
第四,刘备得天独厚的出身,作为皇室宗亲的刘备可谓是根红苗正的正统力量,他将恢复祖宗的江山社稷为己任,这本身就赋予了刘备伟大的历史使命,而这也是刘备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因此,刘备的所作所为合乎道德,合乎人心,合乎情理,在皇室宗亲的护佑下,刘备建立了蜀汉王朝,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势。虽然刘备穷其一生未能实现光复汉室的伟业,但是他从一名普通的布衣通过不断地易主为自己积蓄着政治资本,最终成为了蜀汉王朝的君主,演绎了一部平民逆袭的恢弘之作。
三.经历相似,却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位是腿跨赤兔马手执方天画戟的神勇武将吕布,一位是胸怀大志宅心仁厚的得道君主刘备,他们都曾经辗转侍奉多位主子,但是一人成王,一人成败寇,相似的经历,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说到两人相似的经历,看透史学认为两人的相似之处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吕布和刘备都是白手起家,刘备最初只是一名寂寂无名的布衣,吕布也只是一名不知名的小将,他们都凭借时势和才能达到了人生巅峰,这也让他们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
第二,吕布和刘备都不甘心久居他人屋檐之下,这也是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刘备先后处于各种原因投奔过多位主子,而这些主子多数对他也是青睐有加,但是刘备从来没有誓死效忠的想法;而吕布同样如此,他同样效力多名主子,丁原和董卓更是对他视如己出,但是吕布却对任何一位主力都无忠心可言,所以刘备和吕布都有鸿鹄之志,只要出现机会,他们会毫无犹豫地另择新主。
第三,吕布和刘备手下的人才济济,都具备称霸一方的实力,刘备阵中文臣有诸葛孔明,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而吕布阵中文臣有陈宫,武将有张辽、高顺等,所以两分相比,很难分出高下。
既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为什么两人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呢?看透史学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第一,身份差异。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光复汉室江山,而出身贫贱的吕布却纯属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同样是杀伐无数,刘备在光复汉室大业的光环笼罩下,自然更受汉朝皇室和老百姓的用户,所以刘备的征讨都是师出有名。而反观吕布则为了私利多次背叛杀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子,肆意践踏着道德和伦理的底线,所以即便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别人看来,也只不过是卑贱的“三姓家奴”。
第二,吕布有勇无谋,刘备则有勇有谋。吕布仗着自身超强的个人能力骄奢蛮横,但是作为军队的统帅,吕布在谋略方面的短板极为明显,他对团队的力量太轻视了,凭借一己之力,怎么战胜千军万马呢?而刘备则不然,他很少亲自上阵杀敌,更多的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战争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吧!
因为,虽然吕布和刘备在经历有颇多类似的地方,但是由身份和谋略的限制,吕布只能算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而刘备则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这样的特性也奠定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写在最后的话——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同样频繁更换主子的吕布与刘备在后世却产生了截然不同声名的原因。一位是屡屡谋反的“三姓家奴”,一位是平民逆袭的汉昭烈帝,相似的经历却产生了不同的命运,以古鉴今,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大多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相似的,但是最终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平凡一生!
我是看透史学,一个痴迷于追寻历史真相的史学爱好者,历史不是冰冷的史事,而是有温度的人生百态。欢迎大家关注,一起徜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岂不快哉!?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