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门口迟迟不敢进入面试?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这个问题谁来主动回答一下?这时候你会怎么办,你会不会心想:可别叫到我呀,那个二牛比我学习成绩好,叫他吧。我可不回答,要是答错了太丢人了。
工作会议上,老板问,这个工作项目谁愿意主动负责?这时候你会怎么办,明明想去做,却害怕别人的眼光,你会不会担心万一项目失败了,在公司抬不起头来呢?
为什么有的人觉得自己能行,有的人觉得自己不行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自我效能的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态度和结果。
02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自信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和朋友做过一次实验:他们把一只狗,放进无法逃脱的笼子A电击它。他们发现,这只狗在开始被电击时,会拼命想逃跑,但尝试多次逃不出去,这只狗就不挣扎了;
接着他们把这只狗放进笼子B,笼子B分成两部分,中间用隔板遮挡。这只狗被电击只要逃跑就能轻而易举的穿过隔板跑出笼子。但实验发现,被点击后的狗只是绝望地忍受痛苦,不去尝试穿过隔板。最后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笼子B,实验发现没有受过电击的狗都轻易逃脱了。
塞利格曼通过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观点: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个经典的实验证明了自我效能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曾经提出:自我效能高的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自我效能低的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资不够。
比如说,自我效能低的人经常会这样想:你觉得,我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比较好;你觉得,我选择学什么样的专业更合适;你觉得,我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更赚钱;你觉得,我选择交什么样的伴侣会更幸福?
自我效能低的人总是对决定没信心,害怕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也不敢承担选择的后果。他们都习惯将这些选择交给其他人来决定。
03
好,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提升自我效能呢:
第一:多尝试,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据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恐慌区和学习区。
舒适区:记住一个词叫做熟悉。比如说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包括你学的挖掘机专业、考过的驾照、看过的书等等;你知无不言的好朋友;再比如说你做起来毫无难度,这些都能让你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恐慌区:记住一个词叫做陌生。就是说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知识或者工作,假设你不擅长讲话,突然要在千人的会场发表演讲,这时候你会感到忧虑,恐惧;
学习区:介于两者之间,就是说你做一件事情虽然有难度,但是只要你努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假设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英语翻译官,你就需要练习发音和语法,通过不断学习可以掌握一门外语;
比如说你爱好摄影,你会更倾向于研究拍摄技巧,看看摄影书籍,了解摄影器材,让自己更专业;
比如说某些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熟练掌握编程,制作精美的PPT,制作专业的EXCEL报表,这个时候通过练习你也能成为特定领域的高手;
再比如说你擅长沟通,设想一下你作为一名销售人员会更大程度放大你的工作价值。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人们在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提高自己能力的时候,会提高自我效能。
对于你喜欢做什么事,当你想到几个方向时,你要试着多去尝试,尝试后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只有尝试过了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你的,什么才是你想要的。
第二:多倾听,学习他人的经验。
猎豹CEO傅盛有篇著名的文章《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里提到:一个人的认知有四种状态:第一种叫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处于这种认知状态的人,占了95%;
第二种叫做知道自己不知道,处于这种认知状态的人,占了4%;开始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第三种叫做知道自己知道,处于这种认知状态的人,只占了0.9%;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第四种叫做不知道自己知道,处于这种认知状态的人,占了0.1%.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我自认为自己是第二种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有一次我在工作上遇到了问题,苦思冥想啊,想的脑瓜子嗡嗡地疼就是想不出解决办法。内心极度纠结的时候心想:反正情况就这样了,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先冷静一下吧,我就去找行业的一位老师请教,结果几句话就让我恍然大悟,顺利解决了问题。
有时当我们遇到问题手足无措时,可能就需要有这么一个人去点播我们一下。试着走出去,看看自己行业里面做的好的人都在做什么,了解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他们都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只有走出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不同的认知,才会发现更大的世界,才会尝试着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希望你能够越来越自信!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