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龙虎狗?
在中国历史上,“一门三贤”的事情虽然“屡屡发生”。譬如东汉的班飚、班超、班固,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但像琅琊诸葛氏这样的“现象级”“一门三贤”并不多。
之所以称诸葛氏是“现象级”的,是因为他们同辈三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虽然斗身出诸葛家族,可追随的政治势力却是不同的。
兄长诸葛瑾追随江东孙氏,位列大将军,领豫州牧;弟弟诸葛亮却追随刘备,更是任职到了丞相之职;而他们的族弟诸葛诞,则是追随曹家,身居司空之高位。
分析在一些笔者的笔下,对于诸葛家族一门三投,其猜测者甚多。其中不乏有猜测他们是在做一次“稳赢”的政治投机,就如同清朝佟国维与隆科多的“合作”一样。
可如果我们细品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且不说琅琊诸葛一门在东汉末年已经分崩离析,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或许都不认识。而就算认识,他们三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不可能有机会“合谋”如此大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身立命”与“政治抱负”往往是需要同时进行的。也正是这种“生存”与“理想”的并行性,让他们三个人有了各自的归宿。
从《世说新语》谈起《世说新语》这部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没有《世说新语》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笔下之三国,其人物的“人设”有很多就是以《世说新语》为依托的。
这是一部有着明确政治倾向的书,而其之所以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是因为其作者刘义庆的身份所导致。
刘义庆是刘宋的开创者刘裕的侄子,而刘裕又以刘交之后自居(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换言之,刘义庆从某种程度上是汉室后裔。
这也就导致了《世说新语》在很多程度上带有着一定的“贬曹色彩”。但是,这边“贬曹”的作品,除了在贬低曹氏的时候比较“偏激”外,对于追随曹魏的人,倒还算是公允。
毕竟,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名士的时代,而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年代。《世说新语》作为记载名士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它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尊重名士。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在三国时代那都是当之无愧的名士。刘义庆在撰写作品的时候自然不会忽略了他们: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在这句话中,“蜀得其龙”尚好理解,诸葛亮本就号卧龙。可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又应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各有各的说法了。
卧龙诸葛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诸葛亮在民间的地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很高了。
而且,《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也是很尊重诸葛亮的。否则的话,身为弟弟的诸葛亮不会被放在兄长诸葛瑾之前。
除此之外,刘义庆在这句话中,都没有给诸葛亮做任何注解。这并非是刘义庆不屑,而是刘义庆本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蜀得其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根源肯定是离不开“卧龙”这个道号的,但如果要是说只因为此,那就有点缺乏说服力了。
除了道号这个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兄弟三人中能力最为突出的。所以,兄弟三人中,诸葛亮就是那个“龙”。
而且,说到成就,诸葛亮在蜀汉的成就,也是超过了诸葛瑾在东吴以及诸葛诞在曹魏的成就。“龙”也和各自的地位相关。
《易经》中有一句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龙腾出江河,飞离陆地,象征人生追求与成就已到极致。这也正是诸葛亮人生追求、政治抱负的写照。
再者,龙隐逸于山林、湖海之中,这也与诸葛亮出仕之前的生活状态一样。没有经历过隐逸的名士,充其量只能算半个名士,这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很多人的一个内心想法。
诸葛瑾:孙权的守护者“虎”百兽之王,往往被人们用来比喻一个人威武勇猛,或者是形容其严厉凶恶。这种形象,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与谦谦君子诸葛瑾联系在一起。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虎”除了有威武的象征之外,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除此之外,“虎”还有守护的意味。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既然虎是百兽之长,用它来形容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就再合适不过。
诸葛瑾在东吴,虽然称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东吴能够超过他地位的人也不过五指之数。除了张昭、周瑜等寥寥数人外,他就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
观诸葛瑾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案。无论东吴有多么大的政治风波,诸葛瑾都荣宠不衰,这既与其本人性格有关,也和孙权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瑾是孙权掌权之后,最早得到孙权重用的人之一。而孙权之所以重用诸葛瑾,是有着极强的政治目的的。
在大众眼中,孙权对张昭、周瑜两个托孤重臣都极具信任,可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看孙权的用人策略就会发现一点,自打他上台之后,就在考虑搭建自己的团队。
在东吴,有两个极其明显的派系,那就是元老派与新锐派。张昭、程普、黄盖等人是元老派,而诸葛瑾、鲁肃、吕蒙、甘宁等人则是新锐派。周瑜,则是元老派中的新锐派。
身为政治家的孙权,他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其多疑、善变、狠辣等众多政治家都有着特点。
所以,他始终对自己兄长留下来的重臣有所“顾忌”,因为他们不属于自己。“赤壁之战”时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其说是“主战与主和”之争,毋宁说是“元老与新锐”之争。
而诸葛瑾就是在“元老与新锐”之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孙权掌权后,他是最早获得孙权信任的新人,从此之后,他毕生都在维护孙权的利益。
尤其是在孙权称帝之后,他更是“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此时,他在东吴群臣中的地位,仅次于陆逊。
如此之高的地位,再加之他谦和的品行,也就构成了《世说新语》中那句“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的评价,同时也正是这么高的地位,能让他成为东吴之虎,有着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的功绩:
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戚,得专力於吾??????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馀人。诸葛瑾身为文臣,可他在东吴,很多时候是“文武兼用”之人。在孙权的眼中,诸葛瑾终其一生都是“守护”自己的人,东吴的文武群臣众的眼中,他也是能够“守护”东吴的一只虎。
忠狗:诸葛诞说起功狗,让我想起了北京大学曾经的校长蒋梦麟。那是近代史上真正的“士”,他自谦、纯朴,身为学者,面对日寇却宠辱不惊。
在1950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会上,傅斯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我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这段自谦中又不乏自信的话,让在场的蒋梦麟有了共鸣:
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你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傅笑着就溜走了。功狗依次最早的时候源于《史记》: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 萧何 ,发踪指示,功人也。从这之后,“功狗”便用来形容杀敌立功之人。所以说,诸葛诞之“狗”并非是刘义庆对其的贬低,而是因为其杀敌立功:
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而诸葛诞对于曹魏不仅有战功,有的更是“忠诚”:
司马昭初秉政,长史贾充请遣参佐慰劳四征,且观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见诞,论说时事,因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或许,在群英汇聚的三国时代,诸葛诞的能力只能达到“上中”之才,但是他的忠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上上”之行。无“忠诚”之心者,不可能招揽忠心耿耿之人,而诸葛诞身边却不乏义士:
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如果不是诸葛诞本就是忠义之人,他的身边怎么会聚集了数百人肯为之效死的人呢?“魏得其狗”,得到的是诸葛诞的忠义。
结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面的龙、虎、狗都是夸赞人的意思。
诸葛亮能力最强,个人成就最高,又有卧龙这个道号,他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三杰中的“龙”,而且他是“从龙成龙”之臣。
诸葛瑾能力次之,可他为人敦厚,在东吴朝野中威望极高,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是“守护”孙权以及东吴的虎。
三人中,诸葛诞的能力应该是最末的。可即便是最末的他,在曹魏也是屡有战功之“功狗”。加之他忠心耿耿,也就成了护卫曹魏之“狗”。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