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
很多人以为“爸爸”这个称谓是舶来词,实际上这是汉语的原生词汇。
只不过“爸”这个称呼,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在国内日常口语当中普及开来。
汉语当中,称呼父系亲属的称呼当中,以“父”、“爸”、“爹”、“爷”这四个字最多,在不同时期也都是各领风骚,不同朝代喜欢用的词语,也都是不一样的。
“爸”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广雅》当中,原文是:“爸,父也”;有意思的是“爹”这个字最早也是在这本书当中出现的,而且意思也完全一样,写的也是“爹,父也”。
最早出现用来称呼男性直系亲属的字是“父”,在商朝的甲骨文当中就已经有了。
甲骨文当中的“父”,就好像是个手持棍棒的人,意思当然也就非常明显,那就是手持棍棒在教训子女的父亲,这跟咱们的传统习惯,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
后来之所以出现“爸”这个字,根据目前的考究来说的话,是因为古汉语的读音问题。
按照《新方言》当中的说法,古汉语当中是没有轻唇音的,所以当时的“父”发音与“爸”一样,而三国时期《广雅》出现的时候,依旧还是这样,所以出现了“爸”字。
古代很长时间之内,人们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上所使用的字,都以“父”为主,即便是“爸”出现之后还是没有受到重视,而这是因为“爷”这个称谓的兴起。
繁体字当中的“爷”写作“爺”,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当时是个俗语。
既然是俗语,在诗歌当中就不是很常见,当时诗歌之中大多数都使用“父”字,可南北朝时代“爷”字迅速兴起[澹奕],比方说《木兰辞》当中的“旦辞爷娘去”,说的是辞别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
隋唐时代,因为大量民歌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兴起,“爷”字越来越常见,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用于称呼自己父亲的用词[澹奕],像是如今所说的“爷儿俩”也是当时留下来的习惯。
此外还有个更加常见的字眼,那就是“爹”,不过在古代,“爹”的使用频率刚开始也不高,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兴起,宋朝之后才算是与“爷”平分秋色。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口语上主要用“爹”跟“爷”,书面还是以“父”为主。
尤其是在元朝元杂剧兴起以后,大量古白话文学的推广,使得“爹”字逐渐与“父”、“爷”对等,在国内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澹奕],这时候“爸”还是用得非常少。
“爸”这个称呼真正兴盛起来,还是清朝没了之后的事情,当时大量文化人留学西洋,他们觉得“爸爸”这个词语更加亲昵洋气[澹奕],因此非常推崇,而民间广泛还是用“爹”这个称呼。
清朝国门被打开之后,大量西洋文化传统我国,而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地方。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像是郁达夫、金庸、朱自清、茅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古龙[澹奕]、梁羽生等人,几乎都是南方人。
而这些人在散文、诗歌还有各种小说当中,都习惯融入自己的语言习惯,比方说鲁迅的文章当中就充斥着大量的绍兴方言,所以有些晦涩难懂。
因为这个缘故,“爸爸”这个称呼快速兴起席卷全国,建国之后,确定以“爸爸”这个词语作为普通话当中正式的词汇[澹奕],继而在全国推广开来,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