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殿帅府太尉?宋朝的官员体制中,就没这官职,算是民间的一个俗称。
而《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它要符合老百姓的认知,这才会有代入感,所以在《水浒传》中,就引用了这么个不是官职的官职。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殿帅府太尉在宋朝的体制中,他相当于什么官职呢?
殿帅府太尉应该对应的是殿前都指挥使。
那么为了更加具体地说明这个官职他的权利大小,最好把宋朝官职体系说明一下,接下来就说说这事。
宋朝官职体系。要说宋朝的官职体系,这就得说一下这套体系的背景。
宋朝可以说是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的大分离时期,但是他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当时的土地都统一起来,后来宋朝被元朝所灭,所以历史上就被称为弱宋。
五代十国延续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也就只有短短的七十二年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段里,却有着很强的破坏性。
每个割据势力和王朝,他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其根本性的原因是,初代雄主很厉害,这些厉害的皇帝手底下也培养了一批很厉害的将军。
那么初代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能够镇压住这些骄兵悍将,可初代皇帝一死,皇帝的儿子们却没有这个能力对这些骄兵悍将进行压制,最终就会导致将军造反,推翻新皇帝,自己当皇帝的事情发生。
不说别的,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他本身就是五代十国后周的大将。
后周皇帝柴荣一死,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就开始做皇帝了。赵匡胤之所以能走到黄袍加身这一步,很大的一个原因,赵匡胤是殿前司的副长官,并且参与到了柴荣对殿前司的整顿。
虽然赵匡胤当时的殿前司副长官管理的军队并没有侍卫亲军司多,但赵匡胤带领的禁军可是皇帝的亲卫军,是所有部队中最为悍勇的部队,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当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其实说到根子上也是怕这些将军走了自己的路数。
后来赵匡胤死后,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这其中的滋味,想必都是能想明白的。
毕竟任何朝代的初期,环境还是不稳定的,各种稳定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需要一个强势的皇帝压阵才成,皇帝弱小没有威望,很容易走了五代十国的老路。
最后补充一点,将军的利器其实是军队,所以宋朝对于军队的管控也是相当严格的。
宋朝最为出名的是厢军,厢军的战斗力是很差的,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作为皇帝的直属部队禁军,就是来自于厢军的。
比方说,禁军开始招兵了,就到地方部队,厢军中挑选,这一挑肯定把最好的兵员都挑走了。
这种事挑得多了,精锐兵员就全部进入到了禁军,厢军相对来说战斗力就差了很多。
这还不算,全国一多半的兵力都是集中在禁军这里的。
所以皇帝只要把手里的禁军看管好了,就算是再厉害的将军,也就把控住了,不会出现五代十国时的事情了。
以上算是当时建立宋朝官职体系的一个背景。
所以宋朝建立武官官职体系的时候,对武官的限制就比较多了。
而殿帅府太尉所对应的官职其实是武官的官职,说道这里其实已经明了了,殿帅府太尉这个官职对应的武官,就算是最高武官,那么他手里的实权其实并不大。
接下来就聊一聊宋朝武官的官职。宋代的禁军是有三个机构把控,一个是殿前司,另外两个分别是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后边两个司他是从一开始的侍卫亲军司给拆分出来的。
一个司变成了两个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削弱武官的兵权,毕竟能进入这三个司,担任武官的都属于高级武官了,互相节制一点还是比较好的。
这三个机构,在当时被叫做两司三衙。
而每一个机构里头,还有三个共同承担每一个机构的权利的官职,分别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还有一个都虞候。
下边就是宋朝初年的三衙官职
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
殿前司都指挥使、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
在最开始的时候,殿前司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统领官,是从二品的一个官,后边依次是殿前司副都点检和殿前司都指挥使。
当时因为这个殿前司都检点的职位有点大,所以在宋太祖建隆二年的时候,作为殿前司都检点的慕容延钊被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之后,这个职位就不再设置人员担任了。
再往后,也是在这一年,作为殿前司副都检点的高怀德被罢免之后,那么殿前司的都检点正副两个职务,就不再设立了。
至此之后,殿前司最大的官就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官位依然是二品,比地方节度使要高一截。这个位置设正副两职务,下边就是殿前司都虞候。
那么殿前司是要排在其他两司的上边,所以同一个等级的职务,要比其他两司要高一点。
这就弄成了九个人分管禁军的局面。
那么这种制约其实还是不够的。
这么说吧,所谓的兵权在当时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军队的建制,再就是军队的调动,最后就是军队的指挥。
宋朝就把这三块给分开了,当时枢密院掌握着兵籍和虎符,所以枢密院管理的是军队的建制和调动。
上边说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他们管理的是禁军平时的操练。
那么带兵的将领呢?平时他们在一个地方驻军,这些军队是属于两司三衙的。
也就是说一支军队放到各地,他被两个部门管理,一个是带兵的将领,另一个就是两司三衙。
而一支部队他不会在地方上呆太久,一两年就得换地方。
过去老话讲,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他就是这么来的。
按照《宋史.职官》的说法就是: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说道这里,问题来了,过去的朝廷不是有兵部吗?这个兵部是干什么的呢?
兵部管理的是仪仗,武举和挑选士兵的事。
好了,关于宋朝的武职体系有了一个了解,接着看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针对的是哪一个官职。高俅的职务应该是武将中最高的职位,是殿前司都指挥使。
一听这话,给人感觉貌似是统领全国禁军的,其实不是。
这个职务其实相当于宋朝保护皇帝最亲近的那支禁军的头,因为亲近所以他的职务是最高的,但他管理不到其他禁军头上的。
毕竟,之前就说了,为了防止武将做大,不会让他的职权管理得太过广泛。
侍卫亲军司,为什么被拆分成了两个部门,根本原因就是这个侍卫亲军司体量太大,才这么做的。
所以让两司三衙归一个人管理,这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宋朝文职的地位要比武职的地位大,所以别看这个殿前都指挥使是二品,但权利不大。
所以高俅相对于当时比较大的这些佞臣蔡京,童贯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的了。
既然高俅的实权不大,其他人怎么会害怕他呢?
很简单,高俅的权利其实是来自于皇帝对他信任,这才是实打实的权利。
所以殿前都指挥使,算是皇帝的心腹,当时也就被叫做了殿帅。
也就是说殿帅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俗称而已,或者可以说是别人对他的一个敬语。
下属或者同僚,见面打招呼:“殿帅好!殿帅吃了吗?”
听起来也不错,顺口,所以平时就这么叫着。
这要换成真正的官职称呼,这就有点啰嗦了:“殿前司都指挥使好!殿前司都指挥使吃了吗?”
接着说一下太尉。太尉这个词从秦朝开始就有了,那个时候丞相,太尉,御使大夫这三个职务属于三公,是当时最有实权的三个职务。
慢慢往下流传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官阶,成了虚职,毕竟实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演化过程中,肯定是要被削弱的。
那么到了宋朝的时候,他就有了三师三公的说法。
其中太师,太傅,太保这属于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属于三公。
有时候看影视剧,某某人封什么样的官,后边再补充一句,加太子太保等等。
后边加的这个是虚职,没有实权,和荣誉差不多,封无可封就来这么一个。
三公三师虽然说是虚职,一般情况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加上去的,毕竟这是封无可封的时候,给的最高荣誉。
在北宋初年的时候,能拿到三公三师这个头衔的人,不仅少,还基本上属于退休情况的。
但这个事到了北宋末年就泛滥成灾了。
说个数据,就明白了。
在北宋宣和末年的时候,三公就有十八人,太师有三个,蔡京,童贯,郑绅;太傅四个王黼、燕王俣、越王偲、郓王楷;太保更多,足足十一个人。
这一套就乱了,荣誉颁发的到处都是了。
这还不算,当时还有个北宋皇帝宋徽宗,没做出太多的功绩吧,他倒是对着官制下了手。
三公三师也就跟着变更了。
在政和二年的时候,宋徽宗就下了诏,要求废除旧有的三公,把三师改成了三公。
从这里起,以后的朝代都将三师定为了三公,至于司徒,司空就变成了一个雅称。
那么太尉作为三公之一,这个官阶其实也是不存在了。
但在武官体系中,宋徽宗却保留了一手,让太尉这个官阶保留在了武官体系中了。
为什么呢?因为太尉这个职务,在秦汉时期,他就是主管兵事的。
这事在《宋史.本纪第二十一宋徽宗三》就有记载:
(政和二年)九月壬午,改太尉以冠武阶。癸未,正三公、三孤官。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罢尚书令。———《宋史?本纪第二十一徽宗三》
这么一改,带来的麻烦就是,太尉这官阶被贬值了,这就造成北宋末年,太尉到处都是。
所以太尉这应该算是一个官阶,不是官职。
而高俅作为武将最高的那一个人,挂上最高这个衔,也是没有毛病的。
有了这些前提,到了民间,就不怎么叫对方官职,通常就会叫太尉,人们一听这俩字就知道这位是一个很大的官。
于是高俅这个官职,连起来就成了殿帅府太尉。
还是那句话《水浒传》本身是一本小说,所以他要迎合一下观众的口味,于是在书里高俅就有了这么一个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的称呼。
但看小说的人,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最后在说一点,在《宋史》中高俅的个人履历其实并没有单独的列传,记载并不多,毕竟他作为一个武将,仅仅是一个会踢球,逗本不是皇帝的端王开心的人。
仅仅因为端王成了皇帝,他也水涨船高,有那么个从龙之功的意思,才有了地位。
作为一个武将,就这么点功劳,他也就不值当专门给他写一篇文章。
关于《水浒传》这本书,金圣叹说的很到位:
“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这话很白话的,这里就不解释了,不得不说,金圣叹的书评很到位。
还是那句话,《水浒传》就是一本小说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