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P2P行业的清退浪潮?
谢谢邀请。
目前P2P公司负责人和高管个人信息基本都在经侦的监视下了,直接跑路的概率大大下降,正常的维权一般都要在P2P公司去登记债权,提供相关的合同、银行流水等等资料,以便P2P在出清过程中逐步返还出借人的本金,但这个建立在P2P企业还有后续现金流的基础上,目前来看,P2P企业后续现金流主要来自:
1、企业资产端回款。P2P的资金均已出借给借款人,但P2P的信贷资产质量特别差,逾期率和坏账率特别高,特别是在国家加大对催收行业的整顿后,P2P的信贷资产的回款情况更加糟糕,而随着逾期时间的拖延,能回来的款项会越来越少;此外,即便是资产清收也要收取费用的,逾期时间越长,清收费用越高,有的甚至清收回来的本金,40%的部分都要作为清收费用。这样算下来,本金能回来一半已经是烧高香了,除此以外,时间也是问题,毕竟借款人是一期一期的偿还,出借人也只能慢慢等。
2、股东、企业负责人个人资产变现。超级借款人模式下的P2P已经有些模糊股东和企业界限了,在此情况下,股东和企业负责人甚至需要以自有资产变现来清偿出借人的投资,但是这个真的是杯水车薪,除了头部的P2P有强大资金背景可以Hold住外,其他的P2P都是普通阶层人创立的,他们可能在前期积累了部分财富,但这些财富完全覆盖不了他们运作的P2P这个大盘子。
3、转型经营其他业务的利润来源。这个相对靠谱一些,等于是在发展中去解决存量的问题,但是相对于P2P这个巨大的出借人投资额的盘子,其他业务从转型到开始盈利再到清偿出借人投资,这也是个耗时漫长的过程。
如果您投资的P2P只有第一种方式,即便您维权了,您也不要指望太高,能回来一半已经不错了,而且还需要慢慢熬。
如果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结合,您可能本金稍微还能多一点,但也要慢慢等;
如果是三种都有,您本金回来全部回来的概率可能稍微大了点,但也不要太抱指望,转型的方式,对于P2P这种业务模式而言,大体上逃不过持牌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私募基金等传统金融,这一块已经是僧多粥少了,且门槛也高,因此转型成功得概率比较少。
最后,听说有家P2P机构对出借金额少的投资人优先偿还,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减少出借人人数,毕竟2:8定律放在那儿,80%以上的投资人都是金额小出借人,少了80%的人群,群体事件也会少很多,企业也容易应付。虽然法律上无论债权大小,在同一时间到期的债权本质上是有同等权利来受偿的,但人家私下这么操作,你又发现不了。
所以,信息最重要,正常维权以外,尽量多进入一些维权的群,多了解公司最新信息,该争取就得争取,但结果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P2P在当前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实际上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起到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造成的实际效果是信用好的人在补贴信用不好的人,且它在实体上吸血过甚,推高了整个社会的金融成本,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如果它的体量继续扩大,会对国家民生都会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只是这个教训,太过于血淋淋了些。
我相信以后可能P2P的模式还会再现,但那是等到中国信用体系完善以后的事,现在就先让它寿终正寝一会儿吧。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