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预防和治疗呢?
鹅球虫病是寄生于鹅的肠道或肾脏引起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主要发生于幼鹅,发病日龄愈小,死亡率愈高,能耐过的病鹅往往发育不良、生长受阻,对养殖业危害极大。本病在欧美一些国家常有发生,我国沿江和太湖域的地区也时有暴发。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鹅肠球虫病大多发生在5―8月份的温暖潮湿的多雨季节。不同日龄的鹅均可发生感染,日龄较大的以及成年鹅的感染,常呈慢性或良性经过,成为带虫者和传染源。
病原
己报道的鹅球虫有15种,寄生于鹅肾脏的截形艾美耳球虫致病力最强,常呈急性经过,死亡率较高。而其余14种球虫均寄生于鹅的肠道,其中以鹅艾美耳球虫致病性最强,可引起严重发病。国内暴发的鹅球虫病是肠道球虫病。常引起血性肠炎,导致雏鹅大批死亡,多是以鹅艾美耳球虫为主,由数种肠球虫混合感染致病。
流行特点
鹅肾球虫病主要发生于3―12周龄的幼鹅,发病较为严重,寄生于肾小管的球虫,能使肾组织遭受严重损伤,死亡率可高达87%。
鹅肠球虫病主要发生于2―11周龄的幼鹅,临床上所见的病鹅最小日龄为6日龄,最大的为73日龄,以3周龄以下的鹅多见。常引起急性暴发,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90%―100%,死亡率为10%―96% 不等。通常是日龄小的发病严重、死亡率高。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鹅肠球虫病大多发生在5―8月份的温暖潮湿的多雨季节。不同日龄的鹅均可发生感染,日龄较大的以及成年鹅的感染,常呈慢性或良性经过,成为带虫者和传染源。
临床症状
按寄生部位不同,开分为肾球虫与肠球虫两种类型。
患肾球虫病幼鹅,表现为精神不振、极度衷弱、消瘦、反应迟钝,眼球下陷,翅膀下垂、食欲不振或废绝、腹泻,粪便呈稀白色,常衰竭而死。
患肠球虫病的幼鹅精神萎顿、缩头垂翅、食欲减少或废绝、喜卧、不愿活动、常落群、渴欲增强、饮水后频频甩头、腹泻、排棕色、红色或暗红色带有黏液和稀粪,有的患鹅粪便全为血凝块,肛门周围的羽毛沾污红色或棕色排泄物,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
剖检变化
肾球虫引起的病变,主要在肾脏,可见肾脏肿大,呈淡灰黑色或红色,表面有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和条纹,肾小管充满尿酸盐的球虫卵囊。
患肠球虫的病死鹅可见小肠肠管明显增粗,小肠黏膜点状或弥漫性出血,肠腔充满红褐色液体及脱落的肠黏膜碎片,肠黏膜粗糙。病程稍长的病死鹅,可见肠道黏膜有红白相间的出血小点和坏死小点。肝脏常肿大,有的色深,胆囊充盈,有的胰腺亦肿大、充血、腔上囊水肿、黏膜充血。
诊断
采用粪便检查法,刮取病变部位的盲肠黏膜加生理盐水镜检,可见有明显的球虫卵囊。
注意:鹅球虫病不但包括与鸡和鸭相似的肠道球虫,还有更严重的肾球虫。因此,对于鹅肾球虫病养殖户要引起重视,避免误判。
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鹅驱虫病的药物很多,为了防止产生抗药性可选用2种以上药物交替使用。
(1).氨丙啉,用150——200毫克/公斤饲料,均匀混入饲料中饲喂,或用80——120毫克/升水,溶于饮水中,连续7天;
(2).氯苯胍,用100毫克/公斤饲料,均匀混入饲料中喂给,连续7——10天;
(3).磺胺二甲基嘧啶用0.5%混于饲料中喂给,连续3天,停药2天,再连续用3天;
(4).球痢灵,用0.02%浓度均匀混于饲料中,连续3——5天;
(5).磺胺六甲嘧啶,用0.05%——0.2%浓度均匀混入饲料中,连续3——5天。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是防治球虫病的重要措施。
2、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垫草,垃圾及污物进行堆积发酵,这样可以直接杀灭球虫卵囊。饲养场地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不到低洼,潮湿地带放牧。
3、可用药物预防,用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0.02%混于饲料中饲喂,连续4——6天;或用氯苯胍120——150毫克 /公斤体重拌料饲喂或在每升水中加入80——120毫克饮水,连续4——6天。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