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有什么来历?
端午节是每天的农历五月初五日,被称为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文化圈的重大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蒿的习俗,2008年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的节日。由于屈原极立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同盟没有成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过上了流放生活,楚襄王即位后,仍不受重用,公元前278年,秦国攻被楚国,楚国百姓流离失所,屈原不忍看到百姓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奋笔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吊唁屈原,渔夫的划起船只,在汨罗江上来回搭捞屈原的尸体,有的拿着准备好了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说是让龙虾吃饱,就不会吃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汨罗江中,说是灌醉蛟龙水兽,以免伤及屈大夫,后来饭团怕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叶包饭,外缠五彩线,发展成了粽子,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