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挑选耳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好地装扮自己,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这其中,耳饰可是不可或缺的饰品之一。现在的耳饰普遍都做工非常精致,当然,也很容易就让人挑花了眼。或许,换个视角,去看一看彩云之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耳饰,感受一下那饰品上留存的手工温度,会让你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自古喜爱装扮自己,耳饰是他们头部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博物馆藏少数民族耳饰,从形制上可分为耳环、耳坠、耳柱等。
图1 景颇族竹质耳柱
耳环又称为耳圈,是穿于耳孔的环状饰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耳饰。现今云南省博物馆所收藏年代最早的耳环,是西汉玉质耳环组(图2),发掘于晋宁石寨山十三号墓。该组耳饰共有28件,大小有序,以绳相依排列系挂于耳。
图2 西汉 玉耳环组
至南诏时期,耳环更是普遍流行于官民之中。开凿于唐代的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众多的人物多有耳环为饰。第11号窟《细奴逻、后妃及男女侍者造像》中后妃及侍者皆佩戴着似以金属制成的圆形耳环(图3)。第二号窟《阁罗凤出巡图》仪仗队里一捧瓶侍者佩戴有耳环(图4)。元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记述:当时的白族“耳(戴)金环,象牙缠臂”。余远庆《维西见闻录》载,清代普米族“男挽总髻,耳戴铜环”。耳环的形制有圆形、椭圆形、棱形、钩形、半圆形等。
图3 石钟山第11窟细奴逻、后妃及男女侍者造像
图4 石钟山第2窟阁罗凤出巡图中的侍卫
永宁摩梭人耳饰(图5),银质,长10.7、环径5.8厘米,重46克。环为钩形,其下坠一中空圆球,以花丝分隔为两部分,上部素面,錾刻8朵小花,下部以花丝密密包裹直达最底端。佤族银云头银耳环(图6),这是佤族最喜爱的耳饰形式。最大的直径可达约20厘米,可垂至肩部,不同年龄性别所戴耳圈不尽相同。中老年妇女多戴镶银丝大耳环。也有在穿孔的耳垂上塞圆筒形银花的,直径一般不小于5厘米,可垂至肩部,类似如前所记“眈耳”。
图5 永宁摩梭人耳饰
图6 佤族银云头银耳环
傣族錾花螺旋耳环(图7),银质,径5.7厘米,重50克。因似蜷曲的蚂蝗,所以俗名又叫蚂蝗圈。圈上细密錾刻麦草纹。丽江纳西族坠银铃耳环(图8),银质,通长7厘米,重39克。素面圆形耳环,下面分别系坠四个银圆球,女子行走起来窸窣之声如影随形,增添别样风情。
图7 傣族錾花螺旋耳环
图8 丽江纳西族坠银铃耳环
文山广南瑶族盘云头纹银耳环(图9),银质,径3、通长5.2厘米,重13.9克。耳环圆形,其下有一四面体,每一面錾刻菱形纹,四面体下,以三束银片盘卷呈云纹。西盟佤族银镶红珠耳环(图10),通长11、径约6.5厘米,重约50克。耳环半圆形,原有镶嵌已脱落,下部以银花丝、炸珠、缀系等方式,形成莲瓣、绣球等纹样,分别包裹两粒红色珠子。最下端的小圈内,可以随时系挂缨穗、小铃、钱币等。
图9 文山广南瑶族盘云头纹银耳环
图10 西盟佤族银镶红珠耳环
以上多为妇女的耳环,男子则一般在左耳戴重量较轻的一只耳圈。
耳坠是由耳环和与坠子两部分组成,坠子以银片制成响铃、叶,花朵,瓜果等形状,还有的缀挂银链、玉石、牙骨、植物珠等,多为妇女饰品。其造型、质地种类繁多,最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就有多个佩戴耳坠的人物形象出现,有的以花叶作为装饰。其中一手捧经书女子形象,佩戴的耳坠形制(图11),似乎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几无区别。
图11 张胜温画梵像中佩耳坠者
傣族花篮镀金镶珠银耳坠(图12),长9厘米,重13.7克。银质镀金,在三台式镶珠花瓣上,坠挂着十一根坠须,中间一层为花篮、最下一层为鱼形坠饰,做工精细。彝族灯笼形镶石耳坠(图13),纯银打制,形状似灯笼,故称。灯笼耳坠做工精致,一般为女子出嫁时必备嫁妆之一,图中灯笼耳坠,长10.5、耳圈径4.5厘米,重88克。澜沧募乃拉祜族耳坠(图14),银质,通长8厘米,重31克。挂耳一端呈半月形,以三个s形挂钩缀系山字形银片,山字形下面整齐挂十根银针。半圆形和山字形银片上,细密錾刻二三排圆珠纹。
图12 傣族花篮镀金镶珠银耳坠
图13 彝族灯笼形镶石耳坠
图14 澜沧募乃拉祜族耳坠
潞西景颇族银“十字”錾花吊须耳坠(图15),通长13厘米,重49克。耳坠呈十字花形,下面分别吊坠七组银链及银片组合,银片上錾刻景颇族传统的花草、星辰、昆虫等纹样。弥勒彝族银錾花柳叶坠耳坠(图16),银质,通长8厘米,重32克。耳环上焊接錾刻牡丹花,其中一朵花中心镶嵌有红珊瑚。下系柳叶坠、镂空小花、寿字纹等。
图15 潞西景颇族银“十字”錾花吊须耳坠
图16 弥勒彝族银錾花柳叶坠耳坠
耳柱又称为耳珰,呈圆柱状,是直接穿入耳垂上的穿孔中作为装饰的耳饰。平常人们见到这样粗大的耳柱,都会觉得要佩戴在耳垂上,有点不可思议。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一般是用针或者花枝刺破耳垂后,以带药性的树枝、竹棍或兽牙逐渐扩大,形成可供耳柱穿过的圆洞。《南诏图传》中就有多个佩戴耳柱男女的描画(图17)。如开南普苴诺苴大首领张宁健、忙道大首(领)李忙灵等。这些耳柱的形制基本相同,镶嵌一般是“耳缀珠、贝、瑟瑟、虎魄”。
图17 《南诏图》中佩戴耳柱的男女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圆筒状耳柱、蘑菇形状耳柱、长杆形状、樱须连缀耳柱等少数民族耳饰,主要是德昂族、傣族、布朗族、佤族中使用。有时他们喜欢用五彩或素色的各种缨穗插入耳柱作为装饰,显得五彩缤纷,欢快热烈。
德昂族妇女耳饰(图18),德昂语称“少”,即耳柱。为银质,中空。筒长8、径1.5厘米,总重135克。尾部呈喇叭形,顶端似蘑菇状,顶面由卷团花、谷穗花环托,中间为一圆银珠。筒下吊一串银底绒花,各系一朵大红绒球。
图18 德昂族妇女耳饰
遮放景颇族男子耳柱(图19、20)。包银皮耳柱,通长20、径1.6厘米,银质,重20克。此耳柱只是在两头,以银丝缠绕数圈,造型简洁粗犷。竹质耳柱,长6、径1.3厘米,镂刻花叶纹、几何纹等纹样。景颇族清代称为“遮些”,康熙《永昌府志》载,“遮些,挽发为髻,男女皆贯耳、佩刀”。如今景颇族男子已逐渐不再佩戴耳柱,但是出门佩带景颇刀的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景颇族妇女一直保持佩戴耳柱的习俗。
图19 遮放景颇族男子耳柱
图20 遮放景颇族男子耳柱
佤族妇女耳柱(图21),通长9、径2.5厘米,面经6厘米,重41克。耳柱呈伞形,柱体为中空圆柱,至伞面部分略收窄。顶端为圆形,錾刻有太阳纹,保留着古老耳饰的原貌。
还有一种耳饰称为耳插,少数民族妇女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手采摘佩戴,亦或是一片鸟羽、一朵小花、一个小果子装饰自己的耳朵。点缀乌黑秀美的长发;甚至身体略有小恙时她们会将一些有药性的植物枝杆穿入耳洞里,让药物通过耳部穴位导入或鼻子嗅入来达到治病的功效。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