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为什么总加长不加宽?
汽车为什么不加宽?实际上笔者在很多平台上都看过这类问题,车子真的只加长而不加宽么?实际上无论是自主车、合资车、进口车,都是在不断加宽的,只不过是随着更新换代而不断放大车身尺寸,如轴距拉长、轮距变宽。只不过轮距的增加没有轴距增加得多罢了。
在设计一款汽车的宽度时是一定要结合车道宽度进行考量的,平时在道路上行驶的所有车辆中哪个最款?当然是重卡与大客,但最宽也不过2.5米,实际上绝大部分轻卡、重卡的车宽均在2.2-2.48米之间。当然客车也同样如此,55座大客车宽度上限也同样为2.5米,这当然是受到路宽的限制,所以汽车可以肆无忌惮地拉长,比如当年的加长林肯。
但却不能无休止地加宽,因为受制于车道宽度的限制。城市标准车道宽度为3.5米,非标准最低宽度也在3米以上。似乎可以确保这些2.5米车宽的大家伙通行无阻,但要清楚咱们市区路口的分流车道的宽度仅为2.3-2.5米。严谨地说这类2.5米宽的重卡、客车在分流车道上行驶时,车身两侧已经没有任何的余量,这极大增加了出现事故的概率。
所以各个城市对重卡、大型客车的行驶限制诸多,车身太宽就是原因之一。理想的路况模型是车子在车道居中行驶,车子两侧至少各有20-30厘米的余量,停车位的宽度也遵循这个标准。2.5米宽的车位被称之为标准车位,因为即使停得是最宽的乘用车,车子两侧依然能各预留出20厘米以上。当然大部分小区的车位、库位都达不到这个宽度,试想在2.2米款的车位上停一辆福特猛禽有多么的难受。
最宽的乘用车有多宽?就目前来看最宽的乘用车应该是劳斯莱斯的古斯特,轮距达到了2.15米。在路口的分流车道上依然预留部分空间,如果再宽开起来就难受了。弄个2.5米车宽在分流车道行驶必压线,而路口都是实线,所以达到了这样的宽度的乘用车很可能也会被限行。所以乘用车的车宽最大不过2.1米左右,大部分是低于2.1米的。汽车是分级的,古斯特应该是什么级别的车子?
汽车的级别与宽度通常来说车企会对不同规格的汽车进行级别的划分,我们常见车型级别为A0、A、B、C以及D级,随着级别的提高车长、轴距、轮距都会提高。那么劳斯莱斯古斯特是什么级别?严谨得说它已经属于E级+礼宾车,高出D级车整整一级半。劳斯莱斯幻影的轮距约为2.018米,这可以称之为E级。而它的轮距降低5-10厘米就是D级车的宽度。
比如宝马7系的轮距为1.912米,而7系轮距降低个5-10厘米就是C级车的宽度。比如宝马5系轮距为1.86米,而5系轮距降低个5-10厘米就是B级车的宽度。比如宝马3系的车宽1.81米,而这实际上已经是宽度下限了,因为A级车的宽度范围一般在1.78-1.82米之间。也就是说A、B、C、D四个标准等级的车宽最低为1.8米左右。
而专为经济实惠打造的A0级小车则是另当别论,但普遍也在1.70米之上。也就是说咱们的乘用车车宽在1.70米-2.1米之间,当然这跨越了多个级别。那么自主车、合资车、进口车为啥不随意加宽车辆呢?因为最高级别车型的宽度上限被限制,就没办法随意给其它级别车型加宽。长宽是有比例的,加宽就得加长,只加宽不加长不美观。又加宽、又加长=跨级。
那高级别车子怎么卖?比如说把宝马3系拉长、拉宽,接近或达到5系的水平,那还会有人买5系么(肯定有,但会少许多)。当然还可以继续拉长、拉宽5系,这样7系销量就会受影响。OK,继续拉长、拉宽7系,也整个2.16米车宽,这时劳斯莱斯古斯特又受到影响了,然后古斯特拉宽到2.5米,上路天天压实线?这样的拉宽有意义么?道路宽度不允许汽车无限制的增加轮距,那么各个级别车型的轮距就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自主车真的不加宽么?自主车怎么不加宽呢?比如哈弗H6的轮距为1.86米、哈弗大狗轮距为1.89米,而哈弗H9轮距为1.92米。这是不是加宽?加宽不一定非要用到模块化平台。知道2011款哈弗H6的车宽是多少么?只有1.82米,而现款是1.86米,宽度是不是增加了?其它车型也同样如此,随着不断换代,车长、车宽都是在小幅度增加的。但凡事都得讲个限度,比如把欧拉好猫拉长、加宽到H9的程度,那不就等于车辆升级了么?消费者是否认同高级别车型带来的高价呢?想花小钱享大福凭什么。
车辆加宽比加长难?很多朋友认为车辆加宽比加长难,认为车宽加个几厘米就需要重新设计底盘?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也可以说在当代汽车工业实现平台化造车之后,这种观念就已经不适合了。如上图所示,大众已经淘汰了很久的PQ35平台,可以造1.76米宽的速腾,也可以打造1.81米的途观。造车平台的功能并不仅仅是能拉长轴距,同样也能拉宽轮距。
汽车制造历经的四个阶段
1.手动制造阶段:非量产,只针对定制,受众群体非富即贵,当时的车子各个属于原型车(原创),价格贵得离谱。
2.生产线阶段:福特先生设计出了世界第一条汽车生产线,用来生产T型车。也就是说这台车的造型、零部件、标准都已经提前设计好,在流水线上生产。使得车子得以批量制造,将汽车成本从当时的5000美金降低到400美金。劣势在于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款汽车,生产新车型只能另建生产线。
3.平台造车阶段:车型越来越多,总不能出一款车就建一条生产线,这样的成本厂家承受不住。所以产生了平台化造车理念,也就是说让车身尺寸、发动机布局形式相接近的几款车共用一个平台,增加零部件集成度从而降低成本。这时就已经实现了通过一条平台,拉宽、拉长车身进行排列组合从而打造出多款车型。
4.模块化平台:将一辆车的各个系统细化成模组,每一个模组之间使用同样标准的接口进行对接。比如以前一个平台只能兼容2.0T的机器,现如今将动力总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模组,所考虑的仅是模组与模组之间的对接,符合标准的如1.4T、2.0T、2.5T等等机型都可以实现兼容。
所以大众的MQB平台可以生产轮距只有1.74米的polo,也可以打造车宽接近2米的中大型SUV途昂。26厘米的轮距跨度不算小吧?平台化造车可拉长、拉宽的跨度小,但模块化平台则可以轻松实现多级别跨越。所以拉宽比拉长更难?其实很容易,至少在模块化平台普及后,拉宽、拉长同样容易,但问题是凭什么把A0级车型的宽度拉成c级车的车宽呢?消费者为啥不直接买辆C级车?
大范围的拉宽、拉长大众能做到,丰田也能做到,BBA、福特、通用、本田等等车企都能做到。当然咱们的自主车企同样也可以做到,比如吉利的CMA模块化平台、长城的柠檬平台等等。比如长城的柠檬平台,既能生产车宽1.8米的欧拉好猫,也能打造车宽1.9米以上的哈弗H9。所以拉长容易、拉宽也同样容易,但把小车拉宽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直接买更宽的大车。写到这还要问为啥国产车不加宽了么?嫌车子窄可以直接买更宽的车型,当然得花更多的钱。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