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出过哪些名人?
历史上的咸阳曾是首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都城,地处八百里秦川关中的腹地,中国的大地原点就在这里。因位于渭河以北,北山以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今天的咸阳,是陕西省的一座省辖地级市,管辖着三区九县。
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这里也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历史上的咸阳也是名人辈出。姜嫄,又称作姜原,有邰氏。她是上古三皇五帝中帝喾的正妻,有邰氏的封地就在今天咸阳市西北一带。姜嫄生有一子叫弃,被夏后封为“后稷”专司农事,因此也被后世称为后稷,奉为农神。弃是周人的始祖,母凭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姜嫄墓位于今天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南门外,并建有圣母祠,其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在城西稷山之巅的上阁寺姜嫄庙正殿悬“有邰家室”牌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敬和农祖后稷的怀念。姬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亲是姜嫄。弃出生于陕西咸阳武功县的稷山,从小喜爱稼穑,好种树、麻、菽、麦等作物。成人以后,对种地很有研究,并且成效卓著,到舜时被提升为农官,专门教人种地,后世称其为后稷,后来被尊为稷神,也称谷神、农神等。民以食为天,食必讲研农耕,姬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领讲农学的老师,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农学院。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农业始祖的不朽功绩,在咸阳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漆水之滨,昔日他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修建了后稷教稼台。今天的教稼台为陕西四大名台之首,中国八大名台之一。贾逵,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其父贾徽师从西汉著名学者刘歆,造诣颇深,著有《左氏条例》一书。贾逵在父亲的严格教诲下,自幼埋头苦读,专注于《易》、《尚书》、《诗》、《礼》、《春秋》这五经之间。大概20岁时,贾逵已能背诵五经正文和《左传》一书。后来,他终于继承父业,成为东汉时期古文经学的倡导者,被当时的学者称为“通儒”。贾逵著有代表作《春秋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另著有《春秋左氏长传》二十卷,《尚书古文同异》三卷,《毛诗杂义难》十卷,《周官解访》等,均已佚。班彪,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便受到儒学思想的熏陶。班彪曾亲赴凉州,力劝割据西北的大将军窦融支持汉光武帝刘秀。可以说,班彪对于东汉王朝的建立是立有功劳的。他曾入朝为官,后又因病辞官归家。晚年专注于史学的研究,对于东汉之前的历史颇有见解,著有《史记后传》一书。班彪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培养了三位优秀的儿女。班固、班超、班昭,他们为兄妹三人,其父为东汉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彪。班固为大哥,班超为二哥,班昭为小妹。班固继承父志,成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父亲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扩写《汉书》。然而就在快要成书之际,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最终他的小妹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班固的妹妹班昭同样才华横溢,她不仅著写了《女诫》和《东征赋》。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与了《汉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班昭在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汉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班超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他没有选择家族的文学之路,而是弃文从戎。他在北击匈奴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同时也是西域领地的开拓者,汉明帝永平十六年,他率领着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宁。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封侯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同一时期,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也有一个武将世家,这便是窦融、窦固、窦宪的窦氏家族。这个家族与大汉王朝的关系渊源久远,窦氏的七世祖姑是西汉文帝的窦皇后。窦融曾割据西北,任河西大都督,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刘秀,对光武帝有拥立之功。窦融的弟弟窦友在光武帝时期做到城门校尉,与窦融一起掌管禁军。窦友死后,其子窦固继承爵位显亲候,窦固则是窦融的亲侄子。汉明帝欲效法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因窦固明习边事,所以被拜为奉车都尉,开启了东汉时代的汉匈战争。窦固因为军功卓著,并且羌胡皆服其恩信,在羌胡中拥有一定的威望。这使得东汉面对匈奴呈现出优势的局面。窦宪则是窦融的曾孙,比窦固小两辈。在东汉的历史上,窦宪没有窦融、窦固的品行好,经常干出一些极端恶劣的事情。但是论功绩,窦宪却是窦氏家族第一,他借机攻打匈奴以赎死,却因此而名载史册。在汉匈战争史上,窦固和窦宪是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窦固在汉明帝的支持下,一改光武帝时期对匈奴和平的态势,率领汉军不断击破匈奴,致使匈奴元气大伤;窦宪则在汉和帝时代,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率领汉军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最终迫使匈奴西迁,引发亚欧大陆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曹喜,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擅长小篆,在李斯小篆的笔法中添入了六国古文的悬针垂露之法。技法的改变导致风格的形成,因而对当时及后世的篆书颇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篆书风格流派。后世称之为“悬针法”、“垂露篆”。后世的邯郸淳可视为其流派的延伸,是在曹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并再传韦诞和卫凯,而且一直影响到魏晋南北朝的碑刻篆书。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东汉咸阳南关人,汉灵帝时期的著名术士。其中茅盈最大,茅固次之,茅衷最小。茅盈十八岁时离家赴恒山修道,后来师从于王君,得长生之术后得道。茅盈得道之后,已年近五十。他的两位弟弟茅固官拜执金吾、武威太守;茅衷官拜五官大夫、西河太守。当茅盈得道成仙的消息传到了茅固、茅衷的耳朵里之后,他们兄弟二人便双双挂冠而去,都愿跟随哥哥茅盈学习道术。或许茅氏兄弟天生就有仙根,经过一番修炼之后,茅固、茅衷也修成了正果,位列仙班了。因他们的修行之地在江南句容的茅山,后世称其为“大茅君”、“中茅君”和“小茅君”,并称“三茅真君”。他们也是道教茅山派创教祖师。赵岐,东汉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末年经学家、画家。赵岐对《孟子》研究颇深,所撰《孟子章句》为《孟子》最早注本,释文通达,明白易晓,后经北宋孙奭疏,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赵岐还善于绘画,《历代名画记》中提及他曾自画四贤像于自己的墓中。马融,扶风茂陵(今陕西咸阳兴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孔子传五经至杜陵人田何,田何又口述于马融,马融在扶风设绛帐传授经学。因其学识渊博,尤长于古文经学。他综合各家学说,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而且马融不拘儒者礼节,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至郑玄遂儒家的思想学问广大天下。马超,扶风茂陵(今陕西咸阳兴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钟离权,东汉咸阳人。曾为东汉大将,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乃隐于晋州羊角山。他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其兄钟离简同日上天。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世称其为汉钟离。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汉钟离著有《还丹歌》、《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马钧,扶风茂陵(今陕西咸阳兴平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发明家。因自幼口吃不善于言谈,但是却精于巧思,马钧在机械领域贡献突出,他不但还原了失传的指南车,还改进了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他还发明了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还改制了诸葛连弩;他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马钧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苏蕙,始平郡(今陕西咸阳武功县苏坊)人,前秦时期女诗人,文学家。其父为前秦陈留县令苏道质,苏蕙自幼容颜秀丽,天资聪颖,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是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仅有一副用不同颜色丝线秀制而成的织锦《璇玑图》传世。刘弘基,雍州池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人,唐初名将,隋河州刺史刘升之子。早年间凭借父亲的荫蔽做了隋朝一个小官,其为人为人豪爽,颇为正直,结交侠客,不置产业。后投奔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与李世民私交甚好。晋阳起兵之后,他一举斩杀宋老生,又带军击败魏文生,抢先攻克长安城,为唐朝立足关中打下坚实基础。之后他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刘弘基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去世后,唐高宗深感悲痛,三天没有上朝,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太宗昭陵。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陕西咸阳旬邑县)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第十七位。侯君集自幼好习武艺,性格骄悍。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底,李渊父子领兵攻克长安后,他投入秦王李世民部下为将,跟随李世民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尤其是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侯君集是一位很出色的武将,唐太宗时期,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侯君集有独自灭国的巨大功绩。后因参与皇太子李承乾谋杀魏王李泰的活动,被唐太宗处斩。李靖,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李靖出身关陇贵族家庭,家世显赫。曾祖父李欢官至西魏为河、陕两州刺史,封爵永康县公;祖父李崇义仕北周为和、岐两州刺史,抚军将军,袭爵永康公;父亲李诠仕隋,任赵郡太守,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永康公;其舅父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李靖初仕隋朝,官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追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进击王世充,歼灭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大破吐谷浑。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杨良瑶,京兆府云阳县(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人,唐代宦官,大航海家。杨良瑶少时以节义为志行,长大后以忠勇为己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历事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朝皇帝。他参与了“借兵回纥”、“出使岭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重大事件。尤其是受命出使黑衣大食(西亚一带),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成为我国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节,比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整整早了620年。花见羞,邠州(今陕西咸阳彬州市)人,中国五代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美女,亲身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几乎见证了整个五代史。花见羞本姓王,其父为邠州城内王氏糕饼店的老板。花见羞17岁时嫁给后梁名将刘鄩为妾,刘鄩死后为李嗣源所得。李嗣源称帝,她谦逊贤德,坚辞为后,颇有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风骨,后被封为淑妃。花见羞因生得绝色,当时号称“花见羞”,连鲜花都自惭形秽,有“五代第一美女”之称。她出身平民,性情温顺,心地善良,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唯因天生红颜,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充满血腥杀戮的权力漩涡,最终死于非命。后世又称之为一个女人的五代十国。王重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金代道士,号重阳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谐学说。全真道内以修习《道德经》为主,修习《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王重阳的传教足迹遍及陕西、山东、河南地区。其门下弟子甚众,当中最著名的七位是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后世尊称为“全真七子”。《重阳立教十五论》,王重阳的重要著述,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创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严格的修道戒规,融合儒释道三家精华,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经典文献。杨奂,又名知章,乾州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人,关中大儒。杨奂是传续关中理学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当时,杨奂是可与许衡相颉颃的名儒。杨奂在学术研究方面,直接继承了关学的“崇儒”宗旨和“经世致用”的学风,不尚空谈,直陈时弊,务求实践,使得关学得以个性化发展。这算是关学创立以来的一个创新之举。杨奂的学术思想在关中引起巨大反响,前来听讲拜师者络绎不绝,一度形成了“关学热”。杨奂的关学思想大都体现在他的著作《还山集》和《概言》两部著作里,是关学思想在金元时期的一个延续。杨奂被后世誉为“元代关西夫子”。王恕,三原(今陕西咸阳三原县)人,明朝中期名臣。王恕一生历仕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在朝四十多年坚守本心,廉洁奉公,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王恕是“弘治中兴”最大的功臣之一,由于刚直的个性,王恕得到了世人的敬重,得到了升迁的机会,但也因此被君主和同僚厌烦。不管如何,他的功绩都应该得到认可,其品行也非常值得尊重。除此之外,他也在文学创作方面颇有才华,并与儿子王承裕共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派---三原学派。王恕有《王端毅公奏议》等作品传世。马理,三原(今陕西咸阳三原县)人,明代官吏。马理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好问。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时,其学识和文章闻名全国,当时的学者将马理与关学创建人张载相提并论。马理所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一文,被传抄国外,朝鲜国将此文作范文传诵。嘉靖辛丑年,受托总纂《陕西通志》。在明嘉靖年的华州大地震中,马理不幸罹难,时年八十二岁。其有多种诗文集传世。康海,西安府武功县(今陕西咸阳武功县)人,明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因和当时大太监刘瑾是同乡,明武宗时期受刘瑾案连累被罢官,之后他回乡经商,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泛的收纳伶人,自制乐曲,写剧本,改革声乐唱腔脸谱,自操琵琶,倾情于秦腔。他和同乡王九思创作了“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的“康王腔”。“康王腔”是秦腔四大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派。康海被尊为秦腔的鼻祖,他手绘明代戏曲人物古脸谱,多达131副,距今已有近450年历史,是中国戏曲遗存独有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戏曲脸谱。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300余首,小令200余首。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刘瑾,兴平(今陕西咸阳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原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明武宗即位后,刘瑾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自此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多行不义必自毙,刘瑾后来被太监张永带头揭发罪行。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王徵,西安府泾阳县(今陕西咸阳泾阳县鲁桥镇温丰乡盈村里尖担堡)人,明代科学家。王徵对明末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曾起重要作用。他早年喜爱古器和机械。出仕以前,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写成《新制诸器图说》。后又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远西奇器图说》,主要叙述西方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静力学知识,包括地心说,重心及其求解,求水体积、浮体体积,比重,简单机械及其联合使用。《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西方力学的编译著作。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刘光贲,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刘古愚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关学先辈张载、吕柟、冯从吾、李二曲等颇为敬仰,受关学思想影响很深,这对他一生理论与实践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曾入府学,肄业于关中书院。刘古愚是清末陕西维新派的领袖,与康有为并成为“南康北刘”。他曾任陕西味经书院、崇实书院院长,甘肃大学堂总教习等。他的主要弟子有:李岳瑞、于佑任、杨松解、张季鸾、冯孝伯、王授金、杨西堂、朱佛光等。这些弟子在当时的陕西乃至西北军政文化教育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范紫东,陕西乾州(今陕西咸阳乾县)人。范紫东对陕西戏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与李桐轩、孙仁玉等发起创办易俗社,历任易俗社评议员、评议长、编审部部长、部部长等职。在40年的时间里,他共创作了题材广泛、思想进步、主题深刻、人物鲜明的大小剧本85个,其中大本戏34部(有4部是前后两本),折子戏51出。《春闺考试》、《金莲痛史》、《软玉屏》、《三滴血》、《八字案》、《战袍缘》《大学衍义》、《翰墨缘》、《女儿经》、《玉镜台》、《苏武牧羊》、《三知己》、《光复汉业》、《鸳鸯阵》、《盗虎符》、《伉俪会师》、《秦襄公》、《晋文公》、《李广射虎》、《三滴血》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中《三滴血》已经被拍成了电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范紫东还著有《待雨楼戏曲》和《乐学通论》等书,对剧本创作和音乐设计有精辟的论述。西方戏剧家对范的剧作给予高度评价,誉其为“中国莎士比亚”。范紫东及其剧作成就,已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咸阳历史上涌现出的历史名人,枚不胜举。在各个历史时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历史所铭记。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