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否能站稳脚步?
首先,产业升级转型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有技术升级、市场升级、管理升级等多个途径。具体的是指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先是市场升级,找到“好卖的产品”,接下来才是企业价值链的升级。早在2016年,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整体持续向好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也持续增长。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电商网购电子商务发展快速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以现在著名的电商代表性双11 、双12节日已经俨然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日子为例,电商的开放性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而电商的发展,也一度让实体经济拉响警报,连商超大头沃尔玛、大润发、华润万家等也不能幸免,它们不断的调整策略,关停一些店面,尽力减弱电商的影响。而中小型实体店,专卖店等也禁不住狂潮的冲击不断出现倒闭的现象,商铺门口挂着“转让”或是“出租”的标识频频可见,同时以生产加工为存的实体类的工厂也是寸步难行,就连曾经引领了中国电子类产品消费风向标的中关村海龙、E世界、鼎好这些标致性地标十几年的光辉,也终抵挡不过电商的残酷打击,被迫结束走向产业转型,可以说这些实体经济在新兴大环境下举步维艰。
实体经济行业寒冬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实体企业面临融资难,发展成本大,提升空间密度小,转型升级难现状。第二,在更新迭代的新旧经济模式时期,各种创业模式和创业途径纵横交织。有的传统企业没有跟上时代脚步,未能及时创新,一味依靠价格战来维持市场,与创新型公司相互厮杀,继续保持其传统式的“大、广、全”,在创业模式上没有做到先创新再创业。
然而,我并不认为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相反的,只要合理设计运用,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繁荣。通俗地说,我们不能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完全归因给如今电商的兴旺发展,这些实体经济因电商的繁荣就完全受到冲击,失去任何的发展空间。的确在疫情期间,非接触式的远程服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而由于必要的社交隔离的要求,线下经济受影响大。但是在未来新冠疫情警报解除后,身处大消费时代,线上如何发展也依然离不开实体店支撑。即使线上电商火热兴旺,但在现在这种时代也不可能出现所有的服务和生活都通过线上方式就可以解决。电子商务只是实体行业的补充,并不能取代实体行业。譬如,服务行业如医疗、建筑、娱乐等行业还是必须在线下解决,小区附近的小型便利店作为家庭应急的优先选择,它们都将长期存在。那么在这个状态下,电商和实体经济需要两者相结合,更多地进行优化升级,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商业模式。既然出于安全、效率以及用户体验度的角度考虑,线上的商业形式更占优势,那么最好的优化方式就是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动传统实体经济的线上升级转型。电商直播带货所销售的货物也都是通过实体经济产出的,这时实体经济便意味着生产方,它通过一个更好的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与线上电商融合发展,解决了实体店危机。
如今,我们需要承认在大趋势下一定会有实体经济丧失市场。但同时,中国式效果营销“网红时代,流量时代,自营销时代,落地化成果”确实曾把国内经济市场推向高峰,然而近几年,刷屏的营销案例断崖式下降,过度化追求营销,渠道流量红利失利时,网红品牌形象坍塌,导致无法构建真正的企业品牌竞争力,红利不复存在。况且,服务情感化还是实体店更占优势。人,是情感动物,线上的是产品与价格,线下实体的是服务与情感,互动性强,留客率也高于线上。因此,这实际上考察了传统经济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只要传统实习企业洞悉国情,积极主动地进行转型,那么传统的商业模式转型以后也会带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企业不能固步自封,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变化,进行快速的数字化转型,与电商融合升级。以2017年新兴崛起的盒马生鲜,京东便利店等公司新布局的出现为例,它们通过无界零售与智慧零售交叉结合,线下的价值被重新认知,普及新零售的概念,推动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升级,从而带动着商业效率提升。这些优秀例子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那么对于小微企业,我建议可以通过电商大平台,利用网络购物平台、基于本地进行社区直播或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地摊经济”等方式,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特色。另外,小微企业也可以积极利用大平台供应链如美团、饿了么外卖送餐平台等针对小微企业的扶助政策,推动自己企业的立足和发展。
总而言之,疫情过后,实体经济肯定会受到影响,但在未来其跟电商之间的关系并不会是非此即彼的,而是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