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网站建设品牌,十四年专业建站经验,服务6000+客户--广州京杭网络
免费热线:400-683-0016      微信咨询  |  联系我们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_PHP基础

当前位置:网站建设 > 技术支持
资料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3/7 14:16:11       共计:3613 浏览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

1944年是汪精卫生命的最后一年,当时中国战场的胜负情况可以说是胜负已定了,日方在中国的战况渐渐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此时身患重病、命不久矣的汪精卫,回顾起自己的一生,估计只会觉得可笑吧。

少年求功名

汪精卫出生于传统的书香世家,其祖父曾中过举人,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并未能走上读书入仕的道路。汪精卫自小生活并不是十分优越,父亲为养家糊口常年奔走经商,其母一人居家奉长抚小,忧劳辛苦。汪精卫自小便遵循家族尚学崇仕的家风,刻苦读书,在19岁时考中秀才。然而,艰难的生计,拘谨的生活,对年少的汪精卫性格的养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又加之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之后仰给兄嫂的经历,汪精卫渐渐形成了自卑清高、怯懦寡断的性格。

青年闹革命

得中秀才之后的汪精卫获得了公费赴日本留学的机会,在留日学习过程中汪精卫接触到了孙中山及其新的社会和国家理念,这些新观念像火把一样点燃了他长期以来苦闷自卑的内心。深受鼓舞的汪精卫,心怀共和大志,怀抱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在1906年毕业后,他拒绝归国为清政府效力,跟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1910年,为进一步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汪精卫等人在北京秘密筹划刺杀当时把持满清朝政的皇帝生父——摄政王载沣。然而,暗杀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面临杀身之祸。在狱中的汪精卫从容处之,还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

中年争权位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早期追随者,汪精卫在同盟会乃至之后的国民党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还被孙中山指定为自己遗言的代笔。在孙中山、廖仲恺相继去世,胡汉民被迫离职之后,汪精卫成为国民党内权力一把手的头号人选。然而,此时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内的一个新星,其势力威望也正发展崛起。汪精卫作为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其一直宣称自己将继承遵奉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面对蒋介石后来居上,汪精卫明显对此不满,双方明争暗斗,对国民党内部权力展开激烈争夺。原本汪精卫相对而言更具优势,但是结果却在权力斗争中渐渐败下阵来。最典型的就是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面对蒋介石的阴谋策划,汪精卫非常不满,但是却只是一味感情用事,愤然离开,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他这种负气冲动的做事方法,给蒋介石顺利上位提供了机会。他的死党陈公博说曾经过: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若只是因为“合拍”才肯一同共事,尚且有些太过意气用事,又何况乎重要领导人呢?可见,汪精卫骨子里是透着一股子传统文人的傲气的,但这也成为他的短处——缺乏顾全大局的精神。正是由于汪精卫自身意气用事、不顾大局的性格,导致他渐渐在斗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最终与一把手的位置失之交臂。

晚年成汉奸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汪精卫尚且积极主张抗日,但是在淞沪会战之后,汪精卫的对日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南京陷落之后,汪精卫不止一次地向蒋介石建议与日方谈判,争取和平解决。然而蒋介石并未被汪说动,他认为日方贼心不死,亡我之心未灭,只有坚持抵抗才不会亡国灭种。对此,陈立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汪精卫)他最的就是锲而不舍的韧劲,像他这样的书生难成大事。在国民党内权力斗争失势之后,汪精卫一直郁郁不平,他开始打起了日本人的主意。认为日本人可以帮助他建立南京政府,并且事情成功后,日本人会退出中国。汪精卫此时可以说是已经被权力的渴望冲昏了头脑,他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利用日方在华势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然而事实显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简单,从他选择向日方靠拢的那一刻起,他就彻底沦为日本法西斯的帮凶,站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成为令人痛恨的汉奸。

在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汪精卫单就平时的个人品质而言,可谓是个正人君子,作为国民党的高层领导,他烟、酒、赌、色皆不沾,是坚定的革命者。然而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汪精卫后期的错误决定将他的前半生的英名妥妥地断送掉了。

有人说汪精卫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日本侵华的本质,以为日方会适可而止,所以才会做出妥协投日,试图以此来影响日军对华的政策,因此说汪精卫是委曲求全、曲线救国的典型。这种说法完全是为汪精卫个人的软弱、无耻做辩护。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仍抱有懦弱短视之见,藐视中国人民的抵抗力量、决心和意志,不仅不坚持抗日,还为虎作伥,这不就是卖国求荣吗?

汪精卫的一生实在可笑,至于汪精卫在弥留之际,预感到日本即将战败之后的内心所想,在他《自嘲》一诗中便可得知:“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该诗所透出的悲凉溢于言表,想必当时他也曾回首往事,想到了自己也曾为了民族,一腔热血地干过革命,舍生忘死地谋过独立,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死后在将来的后世万代都不会青史留名。诗中倒看不出后悔,只是满满地遗憾与绝望,只是不知当时身处日本,躺在病床上受尽病痛折磨的汪精卫,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当年在北京狱中抱定必死决心、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汪兆铭?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广州京杭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欢迎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与我们联系。
·上一条:微博里的网页链接打不开怎么回事_服务器 | ·下一条:明日之后有自由港的是哪个区_服务器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