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童话文学成就不显著?
自古以来,我们最需要反思的观念,恐怕就在儿童文学这一块。
中国的童蒙教育是悖反的,这反映在教材的“高龄化”和文学的“低龄化”上。
首先,四书五经这一类用于“开蒙”的教材的内容是说教性的,大人都要正襟危坐地学习,儿童当然不喜欢,多半也真的不懂,只有先机械地背诵,种个“种子”,到了一定年龄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其实,这些教材所表达的理念,只要隐藏在儿童文学中,在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里,就会很容易被潜移默化地吸收。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必须比课堂教育更更高明才行。因为最难的事情,就是把高深的道理讲成一个美好的故事。
而中国的童话文学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以动漫来说吧。国产动漫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在这之前,受到日漫影响的几代人不知道呼吁了多少年,希望让国产动漫别再那么幼稚可笑。
长久以业,中国人把动漫当成是“给儿童看的”,看不起这种形式,而我们知道,日本动漫很多都是全年龄的,而安徒生童话的价值早就超越了“给儿童看”的层面。
真正的儿童文学正应该是老少通吃的:只有打动了大人,才能打动孩子。因为儿童称得上“幼稚”的阶段其实很短,而童真并不等于幼稚可笑。孩子和大人可以共享很多理念,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我们的国产儿童文学当然也有优秀之作,除了皮皮鲁鲁西西,更老的《宝葫芦的故事》等也是名作。《大闹天宫》也非常棒。还有题主所列举出来的众多好作品。但是,这些名家名作只是少数。
儿童文学发展的要点,在于普遍的共识的提升。越到90年代以后,好作品反而越少。反映在动漫里弊病更重,最大的毛病,就是在文学里把儿童当傻瓜,把伦理道德直接往浅薄粗陋的人设和情节里灌。
没人愿意被说教。你借人物的口说出来的大话,只能得到反弹的效果,而你用故事本身所传达的道理,才会让人终生受益。
安徒生的故事,其实非常深刻、悲哀、丰富,远远超过儿童能理解的。但是深者看深,浅者看浅,从幼年到成年,一直会给人惊喜。
《夏目友人帐》这类动漫,虽然也不乏商业气息,但我不能不说,作为儿童故事也好,成人故事也好,都适宜,中国人也一直想让儿童理解的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人与万物的“天人合一”,在一个故事里,全都被你吸收了。
而《喜羊羊》过了三岁就可以彻底屏蔽了。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