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真实的董卓,其一生比《三国演义》中还要精彩。
年少有为,初露锋芒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是个无能之辈,攻打黄巾军还需要刘备救援,明明打了败仗,却找路子升官发财。
然而在正史中,董卓却是个武功高强,有勇有谋的将领。
董卓的出身并不高贵,他的父亲只是个县尉罢了。
他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结交江湖人士,这点和刘邦很像。
他和当地的羌人首领关系很好,经常请他们到自己家吃饭,有次为了招待他们,甚至将自家的耕牛给杀了。
在当时,耕牛可是重要劳动力,谁都舍不得杀的,然而董卓为了义气根本不在乎这些。
此举博得了这些羌人首领的好感,既然董卓够意思,他们也不能让兄弟吃亏,便送了大量牲畜给董卓。
董卓成年后,在凉州刺史手下做事情。
当时,由于草原上年年遭灾,匈奴为了生计时常冒犯东汉边境。
董卓因为武艺高强,被委以重任与匈奴作战。结果他不负众望,大破匈奴军队,斩获千余人。
凉州刺史觉得他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入朝为官,董卓被封为羽林郎,在张焕手下做事。
当时天下不稳,一些羌人部落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往京城方向劫掠。董卓跟随张焕出征,多次击败这些羌人。
董卓将他的江湖作风带入军中,朝廷赏赐他大量财物,他一分没留,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士兵,
再加上他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士兵们对他评价很高,都愿意跟着他打仗。
这一时期,董卓凭着自己的军功和努力,年纪轻轻便做到了并州刺史兼河东郡太守。如果这叫无能,那真不知道什么样的表现才叫能力强了。
积蓄力量,观望形势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已经为官多年的董卓敏锐地察觉到,天下大乱已经不远了,这正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他组织了一支大军,先是去攻打张角所在的广宗县。
黄巾军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张角作为黄巾军的大首领,手下兵多将广,结果董卓围攻了许久毫无进展。
于是他又转而围攻张宝所在的曲阳县。他心想,打不赢老大还打不赢老二?
结果真就打不赢,张宝作为黄巾军的二首领,其实力比不张角差,董卓打不赢张角,自然也就打不赢张宝。
最终,董卓为自己的心高气傲、急功近利付出了代价,被罢官问罪。不过他运气不错,当年就遇到朝廷大赦天下,于是他被放了出来。
事实证明,在东汉末年这种乱世,只要你有能力,机会迟早会找上你的。
不久之后,凉州便爆发了以北宫伯玉、韩遂、李文侯等人发动的叛乱。叛军打着清君侧的侯浩,浩浩荡荡的往京城方向进发。
当时东汉朝廷的高层都忙着争权夺利,根本就没有几个有本事的人,朝中大臣惊慌失措。
此时,有人提起了董卓当年的战绩,提议重新启用他。
这个意见被朝廷采纳,于是董卓以破虏将军的身份协助车骑将军张温防守京师一带。
然而,董卓刚上任就开始搞事情了。
张温召集众将开会讨论如何退敌,其他将领都按时到达,唯独董卓姗姗来迟,明显不把张温这个主帅放在眼里。
原来,张温此人原本担任司空,是个文官,没什么带兵打仗的经验。董卓虽然算不上宿将,但是好歹也是久经沙场,自然看不起张温这种人坐在自己头上。
他这次故意迟到,就是想给张温一个下马威。
此时,张温手下的参军孙坚建议杀了董卓立威,这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可惜张温认为战前杀将不吉利,便放过了董卓。
如果此时张温采纳了孙坚的建议,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董卓乱政,这天下也许还不至于大乱。
闹情绪归闹情绪,但是董卓没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一直在寻找击溃叛军的机会。
一日夜晚,一颗流星划过天空,直奔叛军大营而去,流星落地,火光冲天,整个叛军营地犹如白昼。
董卓一直关注着叛军,他知道,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于是他整顿部队,亲率人马突袭叛军大营,叛军溃败,董卓军一路追击,歼灭敌军大半。
经过此战,叛军士气低落,退回了凉州。
张温一看,敌人退兵了,那还不赶紧率军去抢功劳。
由于此前董卓的无礼行为,他被张温打发去和匈奴作战。是的,匈奴又南下了。
匈奴骑兵的战斗力,不是董卓手下的区区步兵可以应对的,几番交战后,董卓的部队被匈奴人包围了。
董卓只得龟缩到一座小县城,借助低矮的城墙与匈奴军队对峙。
好在匈奴的骑兵长处在于野战,对于攻城根本是一窍不通,除了往城墙上乱放箭,就什么也不会了。
董卓派人外出假装捕鱼,其实是在拦河筑堤,让大军从堤下快速撤离。同时让派驻扎在安定郡的4000人马前来接应,不给匈奴人一点可乘之机。
结果张温当初派出去的几路大军,全部大败而归,只有与匈奴作战的董卓所部得以全身而退,没有损兵折将。
朝廷这才意识到董卓是个将才,封其为斄乡侯,食邑1000户。
经此一役,董卓看透了朝中大臣的无能,于是他开始注意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关注时局变化,一旦天下大乱,便是他董卓出头之日。
几年后,凉州叛军再次席卷而来,进犯京师,朝廷派遣黄埔嵩和董卓迎战叛军,最终叛军大败。
后来汉灵帝病危,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其将部队交接给黄埔嵩,董卓为了把持军队,不愿意交出军权。
他上书朝廷,称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舍不得自己,故而拦着他不让他前往并州就任。
其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朝廷的军队变成他董卓私人的。此时,董卓已经有一些不将朝廷放在眼里了。
为此,汉灵帝特意下诏责怪了董卓一番。加上黄埔嵩的部队就在旁边驻扎,董卓也不敢太乱来,最后带着精挑细选的5000名士兵前往并州就任。
然而董卓已经知道汉灵帝快不行了,据他估计,一旦汉灵帝驾崩,朝廷一定会发生大的变故,所以特意放缓行进速度,想要等待形势变化。
废立皇帝,大权独揽董卓的预感没错,没过多久汉灵帝便驾崩了,年幼的刘辩继任帝位。
当时,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朝臣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争权。汉灵帝在世的时候还能压制双方,使其互相制衡。
汉灵帝已去世,双方的斗争立刻摆上了明面,喊打喊杀的。
当时,宫中禁卫为十常侍所掌握,为了除掉十常侍,何进以大将军的名义传唤地方将领进京勤王。
作为朝中闻名的将领,董卓也在被征召之列。
董卓明白,这便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一旦事成,他便能进入朝廷中枢任职,到时候他将能获得巨大的权力。
于是在受到诏书的当天,他便召集手下将领开会,告诉手下的人,一旦此次事成,所有人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与此同时,他下令急行军,全军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洛阳城,以免这头功被他人抢了。
这边董卓在全力以赴,那边的何进却在优柔寡断。
怎么个优柔寡断法呢?他反悔了。
大概是觉得大军在京城内大打出手,实在是不成体统,何进竟然派人前去阻拦董卓进京,同时命令他去讨伐匈奴。
董卓可不傻,匈奴来无影去无踪,就凭他手上那点人,根本打不赢匈奴。
更何况就算打赢了,也就是升个官罢了,他董卓要的可是大富贵。
因此他无视何进的命令,继续进军,在洛阳城外二十里处驻扎,静观朝中变化。
此时在洛阳城中,何进与袁绍想到了新的办法对付十常侍。
说实话,这新办法实在是个馊主意。
何进和袁绍竟然准备找十常侍谈判,然后趁机杀了他们几个。
问题是,他们2个人,人家十常侍可是10个人,这怎么算都是何进这边吃亏呀。
结果,何进这边还没行动起来,收到消息的十常侍先下手为强,将何进给杀了。
这一行为引发了连锁反应,整个洛阳城都乱了。
而驻扎在洛阳城外的董卓,看到城中大乱,知道出事了,于是打着救驾的旗号带兵闯入洛阳城。
如果董卓判断失误,那么他硬闯都城的行为可以视作谋逆,他的前程也就完了,可惜他赌赢了。
董卓在第一时间找到了皇帝刘辩,并将他迎回宫中。
接着他便乘乱吞并了洛阳城中的各路人马,来扩充自己的势力。
当时,大将军何进与车骑将军何苗都不在了,他们的部队群龙无首,被董卓轻易收编了。
接着他又重金收买吕布,令其刺杀丁原,成功将丁原的部队也给收编了。
自此,董卓掌握了洛阳城中绝大多数的部队。朝中无人敢忤逆他,董卓进而大权独揽。
他当初只是想成为朝中一方势力罢了,没想到如此轻而易举地便做到独掌大权了。于是董卓开始膨胀了,想要行废立之事。
董卓这么做,倒不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不喜欢皇帝刘辩,更喜欢皇子刘协一些。
董卓当初刚见到刘辩的时候,问他话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反倒是刘协对答如流,一看就是个机灵的孩子,讨人喜欢。
加上刘协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董卓自认为和董太后是同族,于是看着刘协就是觉得亲近一些,因此他经常感叹,为何刘协不是皇帝,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废立皇帝的想法。
最终,迫于董卓的压力,朝廷实行了禅让大典,刘辩将皇位禅让给了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董卓万万没想到的是,废立皇帝,使得群臣更加畏惧他,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公元190年,董卓收到消息:关东反了。
他原以为自己掌控了朝廷,地方上都要听命于自己。
但是他没想过,自己当初都不把朝廷的命令当回事,别人又不是傻子,自然也不会把朝廷太当回事。
当时,关东联军以袁绍为盟主,打着为刘辩复辟的旗号起兵了。
由于关东联军声势浩大、兵强马壮,董卓自知不是对手,于是开始计划迁都长安,以便避其锋芒。
逆天行事,命陨长安迁都长安后,时局更加混乱,四处山贼横行,到处兵荒马乱。
而更令董卓头疼的是,关东联军并未因此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们的目标很明显,就是长安城。
董卓曾经尝试派人说服袁绍、袁术撤军,然而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
董卓也是个暴脾气,既然你们要战,那便战吧。
当时,曹操和鲍信正率领一部分联军攻打成皋县。董卓派出大将徐荣迎敌,曹操军大败。
接着,董卓又亲率大军击败河内太守王匡。
就在他准备乘胜追击之时,他收到消息称徐荣被击败,而对方则是董卓一生的克星——孙坚。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和关羽得到吹捧,然而在正史中,此时最耀眼的将星却是孙坚。
董卓派遣胡轸与吕布迎战孙坚,被击败。
董卓亲自与孙坚交战,大败。
董卓想要劝降孙坚,直接被孙坚给鄙视了。
最后没办法的情况下,董卓只得在长安城附近部署了多条防线,投入了大量兵力。不为别的,就是要防孙坚。
可见此时的董卓已经畏惧孙坚如虎了。
董卓平时对朝中大臣甚至是身边的人都很严苛,动不动就打骂。此时被孙坚打得灰头土脸而归,心中更是烦躁,他的脾气更坏了。
吕布因为武艺高强,又是董卓的义子,因此常伴其左右,充当护卫。
然而董卓对他并不好,有一次因为心烦竟然用小戟往吕布身上丢,幸亏吕布反应快才躲过了,但是也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吕布担心哪天董卓不开心,就杀了自己。
当时吕布和王允的关系不错,两人经常一起喝酒。一次吕布酒后向王允抱怨此事,刚好王允在想办法除掉董卓,于是借机说服吕布为内应,一起除掉董卓。
公元192年四月,董卓驱车前往皇宫参加酒宴,吕布按惯例随行。
当马车行驶到北门外时,李肃率领一干侍卫冲了出来,将马车团团围住。
李肃一枪刺向董卓,董卓好歹是久经沙场的人,一个翻身躲过了这一枪。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大喊吾儿奉先何在。
此时,吕布才手拿诏书走过来,大喊奉诏讨贼。
董卓明白大势已去,一边做着最后的挣扎,一边对着吕布破口大骂,最后死于乱刀之下。
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董卓出身底层,之所以能够身居高位,一方面靠的是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时局需要。
他久经沙场,堪称宿将,虽然和那些名将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是个将才。
如果在太平盛世,他必然是个护国安邦之人。可惜他偏偏生在了乱世,随着他的官越做越大,他渐渐迷失了自己。
他迷恋权势,又只会使用武力,导致京师民不聊生,天下更加混乱。从他大权独揽的一刻开始,他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幸好吕布和王允联手除掉了董卓,否则这天下怕是会乱更久。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