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这句话?
借题主的问题,来浅谈下“格物致知”。学习古代先贤的文化思想,除了要深入、完整,还要变通、结合实际,不能教条主义,停留在文字表象,为了研究而研究,很难真正对个人成长、生活、工作有指导意义。
言归正传,“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对现代人的学习成长同样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
《大学》中原文提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恰恰是儒家提出的个人成长修行的步骤,既是方式方法,又是要实现的愿景目标。
这八目里,既有内在的修行(提升素养修为),又有外在的成长(家庭、事业的经营)
而作为前两步,“格物”“致知”,有很深远的意义。
“格物”,一方面是“格除物欲”,并不是无欲无求,而是念头的专注,没有杂念。
现在很多人很难保持专注,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念头或者琐碎事打扰。尤其在家里,本来想要完成某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看会儿电视、刷会儿手机、偶尔想点别的…会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正经事却没什么太大进展。
这所谓的拖延症、注意力不集中,就是不格物的表现,大人、孩子都有之。所以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有榜样作用,实际行动远比口头教育灵验的多,对待公司下属也同理。
同时,“格物”也在讲,深入,物而穷其理也。
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大概听过、看过,就以为自己懂了,会了,别人一提起,“这个我知道,不就是……有什么啊……没什么用”表面还没理解,就已然很不谦虚,还侃侃而谈,或大肆批判。在真正懂的人面前,多半会有班门弄斧的嫌疑。让高人一下子看透,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职场交际,都是大大的不利。
深入,就像挖井,有的人挖两下就换地方了,有的人找准了位置深挖,终挖出了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同样的学问,总有人学到精深,同样的事,总有人做到极致,古代的圣人、大家太远,现代同样有很多,比如行业的精英,平凡岗位的达人、牛人,很多很多。
“格物”除了要有专注的精神,探究的态度,也要有方式方法。
高度,站在不同位置的风景、格局不同。
广度,看的是否全面、完整,不能管中窥豹。
深度,深入深入再深入,多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精度,方向找错了,容易越走越远,挖井也要勘察好位置。
角度,换位思考,多从不同角度出发,总会有意外的风景,或者更好的解决方案。
“致知”,知的到底是什么?
生而知之者,少有,古代圣人,生下来就知的实在难得。
后天的多是学而知之者,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知。
究竟是真知灼见,还是邪知邪见,是件很重要的事。
父母交代点事情,总不耐烦回复个“我知道了”是真知道了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能看懂其他的人事物同样重要。
格物所得到的知,远比浮皮潦草表面的知,来的更真。肉眼看到的,和望远镜或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定不同。
不要轻易否定别人,不同高度、广度、深度、角度、精度,所得到的观点有差别是很正常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嘛。
多汲取别人的智慧水,“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停止脚步去寻找答案,总会有新的发现。保持探索的心,未来皆可期。
一点拙见,欢迎批评指正,共同学习,“格物致知”。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