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够单凭努力就上985211?
至少要什么样的家庭条件,才能够单凭努力就上985、211?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述贫寒人家的孩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诗句,我们熟悉的“寒门贵子”其实就出自清代吴浚的《飞龙全传》“寒门产贵子,白户出公卿。”
元代诗人王实甫在《破窑记》中也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不道寒门生将相”,肯定了贫寒人家的孩子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大有人在。
然而,今天我们社会上流传较多的,却是“寒门难再出贵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样的观点,社会精英占据话语权,“遗传决定论”卷土重来,更有人认为读书读得好不好,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努力程度,而是家庭条件的好坏,诚然,这样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事实依据:
2018年,国内有一家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他们调查了全国近十年来几十名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得到了以下结果:1.高考状元85%来自城市家庭。2.相比于过去几年,近几年高考状元的父母学历显著上升,父母硕士学历的占比10%,本科学历的占比35%。
而根据一项对2007年到2016年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情况的统计报告,可以看出高考状元父母的职业占比分别为:教师35.09%,公务员18.62%,工程师12.62%,工人11.39%,农民10.16%,其他职业12.12%。
可以看出,高考状元的父母职业基本集中在教师、公务员这种知识行业中。
很多社会科学的学者,经过科学研究后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家境会影响学生进入985、211院校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一位教《社会学概论》的老师,每年都会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家庭摸底调查,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张问卷,上面包括对学生家境的调查,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基本集中在社会平均水平的50%以上,而在社会平均水平10%以下的只有非常小的比例。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专家吴晓刚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虽然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就是相信“寒门出贵子”,而且中国的社会改革也更倾向于让更多一流大学扩充招纳人才的规格,促进社会的人才流动和阶级变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庭背景仍然对于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具有直接的影响。
吴晓刚认为,家庭条件越好,其子女在考取985、211等重点大学上具有优势,同时,所在其居住的所在级别越高,其子女考入重点大学或者精英大学的概率越大,比如,农村,乡镇,县城,地级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其子女考入重点大学的概率是依次增大的。
并且,来自上层或中上层家庭的孩子,在进入精英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和“211大学”后仍具有较大优势,他们在同龄人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更容易获得大学中的领导地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活生生的案例,也印证了家庭条件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观点:
2017年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农村地区或者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好大学会非常困难。
他表示,像自己这样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家庭年收入在30万以上)的学生,每天不必担心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而且还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上学,拥有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很多其他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难以企及的,这些外在的条件给他的学习省去了很多麻烦,能比别人用更少的力气取得较高的成就。
而根据一些清华北大的本科生透露,他们身边的同学的总体家庭条件都很好,有些人祖上三代都是大学教授,要么就是父母是老师、公务员这样的安稳的知识分子职业,也有很多同学父母是商人,并且在行业内已经小有成就。
虽然也有一些同学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也在清北发展得不错,但是却只占很少一部分。
很多人都说,高考是人生中最公平的一场考试,在这场考试中你不必因为父母家庭等其他因素受干扰,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高考更被看成当代的科举,是莘莘学子心中高高的龙门,只要越过,人生就能有大不同。
然而,无数科学研究却向我们揭示了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往往是那些家境中上或者上等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有更大概率考取985、211院校。
看到这里,家庭条件一般的你是不是心凉了半截,觉得自己发达无望或者是自己的孩子前途无光了呢?不要太担心,其实,家庭条件这一定义是非常模糊而宽泛的,它既包括家庭的收入情况,还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
我国有学者做过相关调查,认为家庭的收入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最大、最直接,而父母职业和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而家庭的收入情况到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呢?
该学者认为:家庭如果拥有较多的经济收入,也就意味着有更强的经济支付能力为子女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选择优势教育资源;而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拮据,则家庭只能为子女提供必需的学习用品,而很少能为子女购买课外书籍、外出参观旅游,以及参加一些有益于增进学生见识的活动。
在此基础上,该学者提出,家庭收入情况实际上是通过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学习投入而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产生影响的,而父母职业、受教育情况则是通过家庭收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间接的影响。
因此,可以认为,不论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如何,只要家庭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适当的课外书、教辅书的阅读,偶尔出去旅游等等,就完全可以保证子女能以持续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的。
与此同时,该学者还指出,家庭条件是完全通过学业投入(这种投入既包括必要的物质投入,更包括专注地学习投入的时间、体力、精力等)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产生影响的,所以,在讨论家庭条件对学生的影响时,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就需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投入,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使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综合以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前的种种研究,都非常支持学生的家庭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实际上这只是对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的探讨。
而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对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和遗传作用只能对人的成长起到条件和促进作用,二者只能通过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即使家庭条件再好,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学习结果,而如果一个普通甚至贫困家庭的孩子,拥有非常强的主观能动性,懂得为学习付出努力,那么家庭贫困的孩子也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成就。
今年高考结束后,有两个人实实在在地火了一把。一个以676的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湖北女孩钟芳荣,一个是四年前620的分数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的甘肃男孩魏凯伦,他们两人,一个是家徒四壁的留守儿童,一个是家境贫寒要去搬砖补贴家用的大山娃。
两个人有着相似的家庭条件,更有着相似的经历,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改变了家庭的命运。这样的故事,我们每年高考之后都会看到许多,羡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该是别人的百倍。
所以,当社会遍布“至少要什么样的家庭条件,才能单凭努力就考上985、211院校”的时候,不妨反问自己:“至少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单凭努力就考上985、211院校”,这样的问题,才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因为父母、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就注定的,谁都无法改变,每个人能做的,都只有改变自己。
正如北大演说家刘媛媛演讲中所说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在很多时候是不平等的,有些人出生就是众星捧月的王子,有的人出生时连衣服都穿不上,父母、家庭、环境、天赋,这些都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行动和态度。
大数据研究告诉我们的,只是一种概率性事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命运的漏网之鱼,因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只要能坚持朝自己的目标走,一定能等到涅槃重生的那一天,那一天也许很远,也许就是明天。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