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缺乏逻辑?
导引:借写作时缺乏构思和条理,说一说《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中关于逻辑表现力的讲述。
有一个朋友在我写的一篇关于《故事思维》的书评中留言,他说:“哈哈,作者真的只有故事思维,没有逻辑思维呀”。看到这个留言,我感到了伤心,我认同这个留言,因为我也感觉写的没有条理。虽然有其他朋友的支持,但仍然觉得不够好。
那什么是逻辑思维呢?来自百度百科的解答:“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撇开那些能力来说,所谓逻辑思维是对一件事有条理的思考,同时用有理有据的信息支撑这个思考。比如工作上我们会写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如何写,我们会按照一个目录(背景、现状、目标、内容等)逐步展开,我们需要根据领导的思路,确定的目标,搜集需求,编制材料来支撑这个目标,达到所需要的效果。而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尤其是书评这类的议论文,写作课上已经告诉我们书评的格式,但按照格式去写每一部分的内容,却需要用合适的素材支持主题,也要做到有理有据,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看得清晰。
可是说了这么多,也意识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如何使用合适的素材支持主题,如何有理有据的展开描述呢?真的是一个头疼的事情。然而直到碰到了这本书《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打开了逻辑思维的大门,发现了原来这个世界还可以这样思考。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彬尚孝。他是全球战略顾问,曾任职于麦肯锡、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一流企业,他是美商咨询顾问公司的常务董事,从事全球人力资源开发业务。目前他在逻辑思考、商务写作与交涉等领域从事企业研习、培训与写作工作。而他著作的多本书,都是关于逻辑思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 而为什么书名多用麦肯锡?一是作者任职于麦肯锡,二是作为一个“老牌”的咨询公司,对于逻辑思考的传播更有说服力。同时“麦肯锡公司从1980年开始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作为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公司内营造一种平等竞争、激发智慧的环境。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环境的变革和组织的发展对每一家公司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像麦肯锡这样知识密集型国际著名大型咨询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为此,麦肯锡公司必须继续致力于完善公司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源百度百科)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首先引入逻辑表现力(逻辑思考)的基础知识,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信息和主题,同时通过三个关键词,主语、连接词、具体性,逐一描述如何清楚的表达信息,表达是为了辅助我们讲述,所以如何有条理的讲述一件事,就此引入主题金字塔、信息金字塔结构,帮助我们搭建框架,最后介绍了SCQOR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有结构的展开一个故事。
逻辑表现力的基础知识区分信息种类,明确主题不是信息
首先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有明确主语和谓语的一个句子,用来表达这是什么。
其次信息是有分类的,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当你要表达客观事实时,一般用的就是记述信息,比如这里有个蓝眼睛,绿眼睛的猫;床单是单色调的;而当你要表达态度时,多为评价信息,是带有评判或比较的,比如这个猫好漂亮呀,或者单色调的床单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整个人变得特别舒服,或者我不喜欢这个城市,它让人感到无趣;而当你要传达他人应该做什么时,这类信息可以归为规范信息,比如综上所述,你应该养只猫咪呀,或者你应该适应这里的生活等等。(至于信息对不对暂不讨论,我们只看句子本身)。
可以想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沟通其实也在无意中传达不同的信息分类,而不同的信息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跟一个人说话,因为他说话总是喜欢用应该,就是,这样的字眼,当了解了信息分类后就明白,其实他是在传达一个规范信息,然而对于听这个信息的人来说,如果他不认同,那么这个信息就会招来反感。而有时候说话说一半,让他人陷入猜的境地,比如我们去问一个人在做什么,他告诉你之后,你就没有下文了,那么他可能就会产生疑问,他问我是什么意思呢?而如果我们了解信息是有分类的,我们就可以采用记述信息+评价信息,比如得到对方的答案后,反馈一句,“哦,原来是这样,那你好好玩呀。”
当我们了解了信息分类后才发现原来生活中不断传达的信息,它本身竟然都有它的意义,而我却全然没有意识到。当我意识到后,就发现这个世界太奇妙了,到处都有着好玩的信息可以供我们去解读。
而主题不是信息,它不是一个句子,它可以是一个动宾结构,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以书名为例,比如财富自由之路、沟通的艺术、故事思维等都算是一个主题。
主题传达的是“关于什么”,它是对所涵盖信息的一个抽象表达,因此主题限制了所要表达的信息的范围。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主题与信息的匹配度,只有合理的匹配,才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才能够表达清楚一件事情。
关注主语、连接词、具体性,信息表达更明了
一篇清晰明了的文章,更容易让阅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除了明确的逻辑主线外,信息的表达也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做到清晰的表达信息呢?《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分3部分讲述这个问题,包括主语、连接词、具体性。
我们先说说具体性。如果一篇文章总是停留在上层建筑,说着之乎者也,却从来不给出解释,对于读者而言,那读起来真的是痛苦,因为没感受,所以无法理解,而如果可以适度的将信息用具体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很容易让对方有深入奇境感,感知到,从而可以很好的理解要表达的内容。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举得再形象不过了。比如当你描述”我们家的哺乳动物真的是太吵了“,我们使用的是抽象的表达,描述为哺乳动物,可是对于别人来说,并不清楚这个哺乳动物是什么,而如果表达为”我们家的小迪太吵了“,这个描述又过于具体,小迪是谁,不熟悉的人并不知道,而如果描述为”我们家的小狗真的是太吵了“,对于大多数人就可以正常的理解了。所以一个句子是否表达清楚需要我们将信息处理为具体化的信息。
其次连接词。然而一篇文章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所以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可以让对方更容易的接收到信息。比如以下的2个句子,:
主题不是信息。主题不是句子。 单个句子看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整体要传达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加入连接词后,信息就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了。比如可以加上因果的连接词,调整为主题不是信息,所以主题不是句子。就可以传达出两者的关系。《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书中提到了高彬逻辑连接词表,可以参考这个表,在表达信息的时候,有意识的去使用,同时加入连接词也可以刺激我们的逻辑思考,思考我们要如何表达更明了。
而刺激我们思考的方法还有一个,那就是使用及物动词去描述信息,《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中把它归到了主语这一节。
经常使用及物动词去描述信息,可以刺激我们的思考。这类似于元认知能力,思考我们是如何思考的。对于元认知能力,当时的理解只是知道,而通过《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的描述了解到,可以通过及物动词的使用,也就是用行动者做主语描述时,可以刺激我们的思考。比如书中举得例子,门要关了,如果我们改为乘务人员要关门了,我们可能会主动思考,乘务人员为什么要关门,接下来还有可能会思考,乘务人员怎么关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因为行动者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态度,有想法,所以会刺激我们的思考。
当然《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关于主语这一部分,除了刺激思考外,也需要我们在信息中明确主语,这样不易引起对方的误会,一个句子中主语不易超过3个,同时主语和谓语的距离要尽量靠近,信息才能更明了。
设计逻辑主线,采用正确的论证方法填充信息
句子的清晰表达很重要,但是一个清晰的主线更加重要。就好比盖房子,里面的装饰很重要,但是如果之前没有一个好的设计,装饰再好,也只是东拼西凑,毫无美感可言。《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的金字塔结构说的就是设计图的事。
金字塔结构一般分为三层,包括主要、关键和次要,根据层级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型、直列型。《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介绍两类金字塔,主题金字塔、信息金字塔。
主题金字塔类似于逻辑树,也可以理解为目录,它包括主要主题、关键主题、次要主题。
主要主题一般为1个,最多不超过2个,就像一本书,书名可以看到整本书的主题,比如《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从书名,可以看到2个主题,分别为逻辑思考、文案写作。主要主题太多,会没有聚焦感,整本书或文章也会显得很散。
关键主题,一般为3个,最多不超过7个,就像《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就罗列了7章,可以看做这本书的关键主题。而在关键主题中,我们可以使用书中提到的MECE技巧,来确保关键主题明确,清晰,没有遗漏。MECE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直译为相互排他性,集合网罗性,也叫做“不遗漏,不重复”。如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书中提出了几种方法: 1是积累素材,2是建立“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在相似事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像想象力不是凭空出来的,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中衍生出来的,创意也不是凭空出来的,是在原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的重新组装出来的,所以为了让关键主题没有遗漏,我们可以去搜集现成的分析结构,比如说到“企业战略”的主题,关于它的关键主题现在叫做3C,包括企业自身(Company)、竞争者(Competitors、顾客或市场(Customer),在已有的积累上去应用。对于“其他”,可以理解为,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无法分类时,把它归为其他,比如我们收集资料时,有些可以归为理财类、心理学、儿童教育等等,但也有一些我们觉得好,但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这个时候可以归为其他,当其他里面内容足够多时,我们再将里面的内容抽象出一个主题即可。
而次要主题是支撑关键主题的,就像书中的节,就可以自由的发挥,但一定是可以涵盖在关键主题内的。 确定主题后,依据主题采用信息金字塔的结构搭建内容,支撑主题。
信息金字塔也分为主要信息、关键信息、次要信息,可以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信息设计,而采用不同的信息种类,也会采用不同的推论方法,而不同的推论方法,决定了金字塔是并列型还是直列型。
如果自下而上,相当于我们拿到了很多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做总结或抽象,就衍生出结论法(得出总结)和摘要法(抓本质)。结论比较好理解,总结一句话就好了。对于摘要法,就类似于抓本质,比如奔跑吧兄弟有一集中,baby要学掌舵,教练教她调整船头方向,当教练说,握桨的手往左,船头往右,就会感觉记起来比较费劲,而当抽象为一句话,两者方向相反就好容易记住了,再比如刚学会开车,对于倒车,朋友一句话就让我记得特别牢,你想让车屁股往哪个方向,你方向盘就往哪个方向。
如果是自上而下法,则就需要采用理由法和详述法。理由法就是下层的信息是上层信息的理由,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而详述法则是具体化,具体描述。其实这在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很容易遇到,有的一段文字,一上来先告诉你结论,然后后面的信息就是来支撑这个结论,而有的则是一上来先说原由,慢慢引出结论。
我们提到逻辑思维要有理有据,当我们明确了主题,如何一步步推导出这个主题呢?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种类,采用不同的推论方法。
若信息为记述信息,则采用因果法、实证法。若为评价信息,则需要罗列评价条目、评价标准,以此得出结论。若为规范信息,则需要采用预估对方采取行动的方式来描述。 而不同推论方法,决定了金字塔的类型,若采用因果、评价、预估对方行动的方法,则会推导出一个直列型的金字塔,因为直列型金字塔,每个层级都有逻辑关系;若采用实证法,则会推导出并列型。
如何有结构的展开一个故事这里介绍了SCQOR的方法。
通过设定状况、发现问题、设定课题来确定故事的基调,导入要表达的内容,引起对方的共鸣,相当于书评的破题,引题; 而克服障碍则是文章的核心,用来阐述如何解决,相当于书评的亮点解读; 解决收尾,相当于总结,得出一个结论。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的基础知识到文案的展开,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讲解,虽然看似简单,却给我们写作提供了最基础的知识体系,让写作更加流畅。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