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挖个坑的事吗?
1344年4月,朱元璋的父亲、母亲、长兄在一个月内先后饿死,17岁的朱元璋根本没时间悲痛,除了早已麻木了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如何安葬自己的家人。
那一年绝对是朱元璋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刚开春不久,淮北地区就发生了大旱,大旱之后,瘟疫随之而来,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发生了整个村庄都灭绝的现象,朱元璋所居住的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生活得也是举步维艰。
特别是,当时间进入4月份以后,久旱的淮北地区竟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雨,这也导致淮河之水暴涨,进而泛滥成灾,老百姓被水、旱、瘟疫、虫灾折磨得苦不堪言。
而且,很多或是饿死或是得瘟疫而死的老百姓遗体,顺着河水飘得到处都是,又引发了更大的灾难,朱元璋的3个家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世的。
一个月之内,家中的三个顶梁柱先后离世,让尚未成年的朱元璋悲痛欲绝,当时朱元璋家里还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准确来讲,此时朱元璋的名字叫朱重八)。
他们哥俩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把父母和长兄安葬好,可朱家世代贫农,哪有土地安葬这3个亲人?这时候朱元璋就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地主刘德身上。
刘德是村子里最富的地主,而且朱元璋家之前也一直给刘德家打工,朱元璋的父亲负责给刘德种地,朱元璋本人则从懂事起就给刘德放牛。
朱元璋认为,凭借着这种主仆关系,刘德一定会发善心给自己一块土地安葬家人,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无论他怎么磕头作揖,刘德都无动于衷。
刘德认为,朱家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更看不起朱元璋两兄弟,自然不会白白拿出土地给朱元璋安葬家人。
当时,有人劝朱元璋,实在不行就挖个坑随便把家人埋了,可朱元璋实在不忍心这么做,但家人的遗体又不能一直留在家中,朱元璋思前想后就决定把家人暂时送到庙中停放。
于是,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朱元璋兄弟两人加上几个穷哥们,一起把家人的遗体送到了皇觉寺中,朱元璋希望家人的“亡灵”可以暂时在庙中停歇,这样也不至于当“游魂孤鬼”。
可这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接下了朱元璋在好心人的建议下,找到了当地的大善人刘继祖,刘继祖望着跪在眼前的朱元璋,觉得他是一个孝子,就借给朱元璋一块荒地,让他把家人埋葬了。
后来,等到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感谢刘继祖的借地葬父之恩,专门加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加封其妻为侯夫人。
可以说,朱元璋作为村里土生土长的男子汉,在家人去世后,想要安葬自己的家人都这么困难,更不要说那些古代的女子了。
我们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的情景,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大家认为这明明就是挖个坑的事,为什么非得卖身葬父母呢?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古代的情况,就会明白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古代女子除非没有任何办法了,否则绝对不会随便挖个坑葬父母,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具体原因:
01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自商朝以来,我国就开始加强人口管理,慢慢形成了古代户籍制度的雏形,随后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也越来越严格。
后来,无论是征兵、收税、种田,还是打工、住店、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在灾年发放赈济灾粮,都依靠户籍管理制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户籍,那他几乎寸步难行,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大多数都是老百姓想象的,现实中很难存在。
没有户籍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黑户”,古代称这些人为“流民”,“流民”不但什么待遇都没有,还容易被当成盗贼或者犯人,不但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甚至随时可能被抓起来。
而我们要说的那些卖身葬父母的女子,她们很多人都没有户籍,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她们都是因为饥饿贫困等原因,被迫跟随家人四处逃难的人。
那逃难的人为什么没有户籍呢?这就牵扯到了古代的“人口普查”制度,以唐朝为例,唐朝时期“三年一造户籍”,也就是每三年统计一下人口,如果有人逃难离开了当地,他的户籍就会被注销掉。
可这些人逃着逃着,有可能就去世了,如果留下了子女,子女在考虑如何安葬父母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下一步做打算。
也就是必须想办法去掉“流民”的标签,尽快获得合法的身份,重新拥有户籍,如果能回到原籍,自然没有问题,可关键是她们有可能已经逃到了很远的地方,想回家不现实。
而且,把父母带回原籍安葬更是困难重重,那也就是说,这些子女要做的是,在安葬父母的同时,还得在当地取得新的户籍。
古代官府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规定,子女可以在父母病亡地落户,可落户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把父母安葬好,通俗来讲就是父母必须要有“坟头”。
只有父母的坟墓规格达到特定的标准,官府才会认可,并允许子女落户,可想要达到一定的规格得花钱,于是这些子女只能选择“卖身”葬父母。
02葬父母的土地需要花钱购买我们说完户籍制度的影响后,很多人可能要说了,那是逃难的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可那些没有外出逃难的人,根本不涉及落户问题,那她们为什么要卖身葬父母呢?
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虽然我们总有一种错觉,古代地广人稀,但实际上古代的土地也都是有主人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
穷苦老百姓压根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想要埋葬自己的父母,就必须要买一块地,否则哪怕是葬在荒山上,也很可能被人给挖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荒山看起来没主人,其实大概率还是属于某个特定地主的,实际上人们能看到的土地,大多都是属于特定私人所有的。
想在地主的荒山上埋葬父母,你就得花钱买地,可如果穷到吃不上饭了,自然没钱买地,那怎么办呢?身无分文的人,只有卖了自己,才能换来钱财买地。
那有人可能又说了,深山老林中的土地也有主人吗?再说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就算有主人,可穷苦人家偷偷埋了父母,也不见得有人发现吧?
实际上,古代交通极不便利,人烟罕至的地方,普通人你也去不了,特别是弱小的女子,怎么可能有力气长途跋涉呢?更何况是去埋葬父母。
就像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朱元璋一样,他家还有两个男子汉呢,最终还是得给地主磕头作揖,借一块土地埋葬他的家人。
03孝道使得古人不会草草埋葬父母说完了以上两点之后,有可能会有人说,古人悄悄埋葬父母不行吗?压根就不弄”坟头“,那样的话,就算埋到了地主家的荒山里,地主也不知道啊!
是的,如果一切都悄悄地进行,或许真的没有人会发现,可关键是古人几乎不会选择悄悄埋葬父母,并且一定会弄“坟头”,然后还会按照节日定期祭拜,而这些都得花钱。
因为古人特别讲究孝道,在古人看来,如果能够风光大葬父母,那绝对是孝心的表现,可如果连“坟头”都不弄,或者是草草安葬父母,不但会被人耻笑,自己的良心也一辈子难安。
比如,在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董永卖身葬父中,讲的就是董永父亲病亡后,董永卖身为奴,用所得钱财安葬父亲的故事。
古人认为,董永的行为,是尊老、敬老、孝老的表现,对董永进行了大肆赞扬,同时也激励所有人向董永学习。
所以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古代子女都认为,董永的做法非常正确,因此这些人学习董永的做法卖身葬父母,也就可以理解了。
04古代女子无奈的选择在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的故事中,往往都是只剩下女儿一个人了,也就是说这个女子已经无依无靠了。
为了生存下去,卖掉自己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不但可以风风光光地把父母安葬了,自己接下来也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我们知道,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陋习,而且古代的很多女子还缠足,在这种情况下,女子一个人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
同时,古代女子地位相对较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找个好人把自己嫁出去,实在是太难了。
如果把自己卖了,虽然是为奴为婢,但好歹是吃穿不愁了,所以这些古代女子,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卖身”葬父母。
总结综上所述,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实际上也是无奈的选择,在各种因素的叠加下,她们根本没有自我选择生活的权力和能力。
当然了,古代肯定也有草草安葬父母的子女,她们自然不用“卖身”葬父母,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选择。
其实,卖身葬父母就是古代时期,受压迫的穷苦百姓的无奈之举,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就是“人吃人”的社会,没有那么多平等的事情,更没有所谓的想当然。
亲爱的朋友们,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