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教学取得了哪些效果和值得反思的经验?
对比“非典”时期,本次网上教学可谓是历史性突破,网上教学替代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体比较好,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整个网上教学的大规模应用也值得我们对未来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作出深刻的反思。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这个春季学期的课堂变得不同寻常。在严防严控疫情发展的形势下,教育部推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全国人民开始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校,纷纷开启了“网上教学,居家学习”的新模式。
所谓网上教学是指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学生与多媒体等多向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各个层次,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成人社会教育领域。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灵活便捷的服务及个性化的指导方式等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事实上,网上教育模式并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这次被大规模、全范围的应用在教育领域尚属首次。
截止到目前,全国返校复课的学生仅限于部分高三、初三、高校毕业年级和研究生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仍在家以网上教学为主要方式进行学习,全国大规模线上教学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左右。据了解,目前几乎所有的、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来暂时代替日常教学。在中小学层次,学科教学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很好的替代日常课堂,由于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及直播课堂的优势,现在绝大部分中小学老师、学生都采用直播的形式上新课,使用最多的是钉钉和腾讯课堂两个直播平台。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在2月份就曾下发通知,提出将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校内教学平台的建设水平和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校外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都是各高校的首选。高校教师们采用直播、录播、嵌入其他优质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目前,一般的理论课程教学全部能通过线上教学形式来实现,但对于部分实验类、实践类课程,可供利用和选择的线上资源非常有限,居家学习的条件又不具备,所以这些课程只能等到学生返校复学后进行补学。大规模线上教学开展以来,赞成、质疑、观望和反对的声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那么目前线上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我们来简单分析分析。
2003年”非典“期间,学校停课停学,限于当时的经济科技发展,学生只能依靠教材”自学成才“。当前,同样是疫情防控时期,基于我们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的大力发展,互联网应用的广泛与深入,我们才得以有这样的条件来开展线上教学,暂时性替代日常课堂。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前的线上教学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从根本上实现了”居家教学“的可能性,应该说解决了绝大多数学校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
经过近二个多月的实践和前期的教学准备,教师们的线上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学生也能够适应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举两个个例来说明:
【例1】以我家孩子目前的学习效果来看,高二年级,学校从2月份就开始线上教学新课内容,各门课程开设齐全,包括体育、实验(观看视频操作)等课程,所有课程均和平常一样按计划和课程表进行。老师发动家长共同监督孩子学习,孩子也能自觉地听课、互动、完成作业,几次线上测试成绩都还不错,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说线上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例2】再举一个高等教育的例子,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于2月底曾对全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过大规模在线学习调查,仅就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整体评价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学生整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表明学生”宅家学习“的体验和效果还是很好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
应该说,通过本次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从宏观教育领域到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从中观学校教育管理,再到微观的教与学都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总结和推广。
网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线上教学促使了全国各大教学平台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开放与推广,使更多不同层次、不分地域、不分城乡的学生都可以在家就能享受到名师讲课。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例,以往许多网络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并不是免费开放,这次疫情期间,许多平台将课程资源全部展现,让全国的大学生都可以学习,这对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效地弥补了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
网上教学反推和倒逼了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众所周知,本次疫情期间,钉钉、腾讯课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等的软件和APP下载量非常巨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这些平台软件。在大规模开始教学后,这些平台的基础建设、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均未能马上适应全国范围的教育教学需求,资源不足、网络拥堵、平台崩溃、运营和服务跟不上等问题频出,促进和倒逼各教学平台加大技术研发、人力支持和平台建设,优化产品与服务,进而打造出一批精品教育平台。
线上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本次线上教学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各校纷纷改变教学管理的传统理念与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线上教学管理方式来保障师生线上教学的顺利实施。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软件来分析和评价教情、学情、如何将线上教学的优势与未来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通过线上教学提高老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等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学校均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地去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
线上教学使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及信息技术素养都有所提升自疫情开始,准备开始线上教学之初,全国的老师们就开始“备课”,今年的备课不同以往,要有电脑设备、要学会直播软件、要会录课、要挑选合适的教学资源等等,在短时间内相信全国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开课后,教师根据教学条件、交流空间、沟通方式的变化不断调整线上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最大能力来保证线上教学的实施效果。比如,有的老师增加了”新鲜导课”环节,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增加听课兴趣;有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时互动等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应该说,从细节入手,老师们均“身在家里,心系学生”,可谓是绞尽脑汗地在想办法。到目前为止,线上教学都还在有序、稳定、顺利的进行。与线下课堂一样,其实在实施过程中,线上教学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线上教学覆盖面不足,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居家学习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当前情况下,仍有许多农村偏远地区落实线上教学困难重重。全国网络信息基础建设不一致,一些偏远地区的网络信号覆盖不足,师生难以利用。一些农村教师线上教学的设备和条件不具备,学校也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农村家庭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学习设备不足,学生无法进行网上学习。
长期久坐使学生身体疲倦、近视加重,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学生一般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专注于屏幕,对学生视力的影响非常大,近视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由于身体长期处于久坐状态,活动较少,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线上教学时间长,师生、生生互动不足,再加上有些课堂吸引力不足,许多学生易产生心理厌倦、焦虑等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师生交流不足,教师监管学生学习困难,影响教学效果线上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在电脑上讲,学生在电脑前听,还有一些课堂只是让学生看视频,师生交流互动严重不足,而且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也比较困难,教师上课基本看不到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不能体会到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难以了解到听课效果,监督和监控学生学习与线下课堂相比有很大差距。
以本次线上教学为基础或者说为起点,中国的教育行业将会有发生很大变化。
未来的学校教育是否应该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互联网 +”教育模式可以真正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多维度、立体化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材不再是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学生完全可以在学校指导和帮扶下,根据个性化的需求自主获取海量学习资源。对于学校来说,未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应该真正向”以学生为中心“大力革新,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改革当前的以教学为中心或者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良好的服务,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为上策。
回归正常课堂教学后如何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来共同发力?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优势经过这次大规模实施后,学校和教师均会尝到它的甜头,学校返校复课以后,如何利用好线上教学的优势来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回归正常后,线上教学不应完全遗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完全可以在课后或节假日用线上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指导、答疑,收发作业,进行测评等,发挥线上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全国优质的线上资源完全可以继续为后面的学生引进学习,加强学校自身教学平台的基本建设,让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和途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新基建”战略的实施如何加快教育现化化的快速发展?近期,国家提出”新基建“战略,以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以快速发展的势头引领各行各业发展变化,教育领域如何借助此次“新基建”的大力发展及技术革新来加快网络教学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将是未来教育工作者们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总之,疫情过后,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将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肯定会被广泛采用。未来,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教育现代化的程度也将越来越高。以上是我的一些浅显之见,仅供参考!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