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如今世界上最乱象丛生的地方恐怕就是中东,而中东之乱的核心就在于巴勒斯坦地区:如今围绕这一地区的各种冲突纷繁复杂。其实围绕这一地区的争斗早在上千年前就已开始——比如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所谓十字军东征简单点说就是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由罗马教廷组织、欧洲封建领主和骑士参与的对东方伊斯兰世界近200年的战争。那么这样一场持续近200年的战争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呢?
在今天的国际新闻中耶路撒冷作为巴以冲突的焦点绝对是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而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交锋之地。别看如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者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交锋,然而事实上这三教都有着共同的起源。《古兰经》中的真主安拉和《圣经》中的上帝耶和华其实只是翻译时的读音差异而已。
在三教共同的创世神话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他们的后代日渐繁衍成为后来的人类。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曾爆发过一场险些毁灭全世界的大洪水,所幸诺亚造出方舟带着配对的生灵成功躲避了肆虐的洪水。洪水过后诺亚带着人们重建世界。在诺亚的儿子中有一个名叫”闪“的。据说他的后代繁衍形成了闪米特人。在闪米特部落中诞生了一位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尊奉的圣祖先知。
犹太教和基督教将这位圣祖先知的名字翻译为亚伯拉罕,而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将其翻译为易卜拉欣(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多国之父)。由于亚伯拉罕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尊奉的圣祖先知,所以这三个世界性宗教又并称为亚伯拉罕诸教。亚伯拉罕这位多国之父迎娶了撒拉作为自己的妻子(撒拉因此被称为多国之母)。可多国之父与多国之母之间却长期未能孕育出爱的结晶。
因此撒拉将自己的侍女夏甲引荐给亚伯拉罕(易卜拉欣),随后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与夏甲生下长子以实玛利(古兰经称为伊斯玛仪),以实玛利出生后身为正妻的撒拉也生下了儿子以撒(古兰经称为伊斯哈格)。以撒的儿子雅各曾梦见与天使摔跤的场景,于是他的后裔被称为以色列人(意味与神角力的人)。雅各有十二名儿子和一名女儿。十二个儿子各自的部族繁衍形成了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
以实玛利也生了12个儿子,也繁衍出12个部族。这12个部族被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追溯为阿拉伯人的祖先。雅各的幼子这一派后来曾旅居埃及430年之久。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以色列人在部族领袖摩西的率领下走出埃及重新回到迦南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以色列人曾在西奈半岛辗转逗留过40年。据说在此期间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赐予的法律,从而由此正式创立了犹太教。
公元1世纪犹太人耶稣开始宣扬一种新的教义。耶稣所传播的这种新教义就是后来的基督教。这种教义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犹太教的诸多传统。基督教和犹太教一样尊奉《圣经》:传统的犹太教尊奉的是《旧约》,然而耶稣创立的这种新教义同时尊奉《旧约》和《新约》。更关键的是犹太教视以色列人为神的“特选子民”,强调以色列民族的独特性;然而耶稣宣扬的这种新教义宣扬只要信耶稣基督就都可以获得拯救。
耶稣向世人宣传:上帝不只拯救犹太人,而是拯救世人。耶稣还声称上帝与他订立了新约。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的,而耶稣本人也是犹太人,不过基督教已发展出独立于犹太教的独特教义体系。从基督教诞生之日起就与犹太教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而在这场竞争中基督教的优势日益显现出来。犹太教只是犹太人内部的小众宗教,而基督教却宣扬拯救世人的普世价值。
基督教千方百计吸引信徒,而犹太教对此并不积极。犹太教甚至很反感吸纳异教徒皈依。犹太教的这种做法使其在于基督教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基督教在其早期阶段受到罗马帝国的严酷镇压:耶稣本人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米兰敕令才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开始与涌入原西罗马帝国领地的日耳曼统治者合作,而昔日被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皈依基督教。罗马教会的影响力开始由西罗马帝国统治的西欧大陆扩张到不列颠、爱尔兰、北欧等地。罗马教廷的权力也在这一过程中日渐壮大:公元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了加洛林王朝。
丕平为回报教皇就把包括罗马城在内的意大利中部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从此罗马教皇既是西方世界的精神领袖,又是拥有自己领土的一个世俗君主。中世纪欧洲罗马教廷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了绝对化的控制:当时的欧洲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传教士。像我们知道的哥白尼、布鲁诺等人都是传教士。教会通过垄断教育知识禁锢人们的思想。任何人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教会作为异端处决。
自己本身就是教会人士出身的布鲁诺因为宣扬日心说就被教会以火刑处死。由此可见当时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之深。当时教会不仅控制着欧洲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在政治、经济方面也有着诸多特权。自从公元800年查理大帝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以来欧洲世俗君主登基都必须由教皇或其他主教加冕才能获得合法地位。这种惯例一直持续到拿破仑手中才被打破。
中世纪的教皇甚至有权废立世俗的国王、皇帝。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就曾在卡诺莎雪地下跪向教皇请罪。教皇不仅在政治上有着莫大的权力,而且还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中世纪的欧洲基督徒会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什一税)。直到20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还在上交这笔钱给罗马教皇。信徒的一生都离不开教会:出生、结婚、生子、死亡都要教会的主持(这些都是需要钱的)。
中世纪的罗马教皇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拥有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当时的欧洲是分裂的:每个国家的军力、财力都相对有限,所以没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和教皇对抗。很显然在当时的整个天主教世界没任何人能挑战教皇,但在天主教世界之外可就有人敢挑战了。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之后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在各自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城都发展出一套相对独立的宗教体系。
以罗马城为核心的西部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东部教会由于所在的地域文化不同使其在对教义的理解上逐渐出现分歧。公元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牧首互相开除了对方的教籍,从此基督教分化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两大教派。教皇的权力再大也只能影响西欧的天主教徒,但东欧的东正教徒却是教皇管不着。除了东正教徒之外教皇还有另一块心病。
公元570年4月21日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在麦加城。穆罕默德40岁时宣称真主托梦给他,此后穆罕默德开始四处传播真主给予他的启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伊斯兰教吸收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诸多理念:除了共同尊奉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为圣祖之外伊斯兰教同样也是承认耶稣的——在《古兰经》中耶稣被称为尔撒(Isa)。和基督教一样的是 :伊斯兰教也认为耶稣是圣母玛利亚所生。
然而伊斯兰教不认可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理论。在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理论中耶稣是“神”的儿子,也是“神”自己;而伊斯兰教则认为三位一体是违背一神教教义的,因此认为耶稣是“神”派来的使者。除了教义上的分歧之外新生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还存在着现实利益层面的博弈:伊斯兰教诞生后迅速扩张成为遍及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从公元711年起穆斯林用7年时间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从此以后西班牙经历了为期近800年的伊斯兰统治。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张到欧洲使教皇和欧洲的世俗君主都感受到了威胁。当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大帝国,而欧洲基督教国家却处于四分五裂小邦林立的状态。当时欧洲教会和世俗统治者面对强势扩张的伊斯兰教是怀有一种恐惧心理的。
公元636年阿拉伯帝国在控制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耶路撒冷后对基督教执行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基督徒仍被阿拉伯帝国允许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在此后的370年时间里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相安无事。直到公元1010年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占领耶路撒冷后摧毁了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公元1095年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彼得回到欧洲后四处宣扬”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备受穆斯林迫害“的言论。
无论彼得在宣扬过程中是否存在添油加醋的行为,不过从结果来看他成功掀起了收复圣地的宗教狂热情绪。这时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已衰落:其内部各地的贵族纷纷自立门户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国家。一支起源于中亚突厥系民族的塞尔柱人也趁机建立了塞尔柱帝国。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帝国打着圣战的名义占领了几乎整个小亚细亚,一时间塞尔柱人的兵锋直指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东罗马帝国在塞尔柱突厥人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请求罗马教皇派军队前来支援。东罗马帝国和西欧各国尽管均属于基督教文明圈,但却分别信仰东正教派和天主教派。我们在上文中已提到教皇其实是管不着东正教的。当东罗马的求援信送达时教皇乌尔班二世想的确实趁机一石二鸟——既打击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势力以收复圣城,同时又迫使拜占庭东正教会臣服于己。
公元1095年11月19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蒙召开宗教会议:邀请欧洲各地的主教和世俗领主参加,最终参会的神职人员、地方领主和骑士多达数万人。大会一开始和此前的历届宗教会议并没什么不同:谈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之事,直到27日身为教皇的乌尔班二世向全体参会领主发出了夺回圣地的呼吁。乌尔班二世的这一呼吁很快在欧洲各国引起了普遍的响应。
在教廷、欧洲各国君主以及渴望出人头地者的共同推动下十字军东征就此拉开历史序幕。各路势力支持东征的动机可并不一样。中世纪的欧洲神权和君权实在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教会方面想的是趁机一石二鸟:既打击穆斯林势力,同时又压制东正教。教会希望通过东征强化教廷的权威,那么欧洲各国的世俗君主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此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正在上演着合纵连横的大戏。
彼此之间征战不休的各国君主都渴望积攒财富、扩充军队,从而实现自己称霸欧洲的夙愿。在当时的封建采邑制下各国君主几乎将本国农民最后一滴油水都榨干了,可依然不能满足他们无穷无尽的贪欲,于是他们转而将目光锁定在对外扩张上。征伐异教徒在当时的欧洲话语逻辑中无疑是具有绝对的正当性。征伐异教徒也有助于促进本国同教廷的关系。这样当本国和别国发生冲突时就能使教廷站在自己一方。
教廷和君主都强烈渴望发动针对穆斯林的东征,那么此时各国平民百姓又对此是何态度呢?当时绝大多数欧洲百姓是支持十字军东征的——毕竟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将东征视为正义之举,然而真要他们放下自己的生计去加入这样一场和他们的生活关联并不紧密的战争其实是不乐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渴望出人头地的老百姓踊跃加入到了这场东征中。
当然怀有这种思想的也不完全是平民百姓,各国的大商人、破落贵族以及像唐吉可德这样的底层骑士也都怀有这样的念头: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像中国科举制这种可以供底层人士晋升的途径,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底层人士晋升的唯一通道就是当骑士去打仗,然后靠着军功一步步晋升。那些怀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念头的人都将这场东征看成是自己发洋财立军功走上人生巅峰路的机会。
从公元1096年至1291年欧洲各国先后发动了九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过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几十个国家。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等军事组织也诞生于十字军东征期间。除了东征耶路撒冷与穆斯林作战之外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发起的北方十字军运动也在广义上被视为十字军运动的一部分。
十字军士兵有着强大的战斗力,而且防护也要好过穆斯林对手,因此面对同等数量的异教军队往往能占优势。在前几次东征中十字军屡屡以少胜多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等一系列十字军国家。可十字军过于依赖欧洲的海运补给,因此他们始终被兵力问题所困扰。以十字军的运力很难及时向前线补充兵力、粮草,因此他们所派出的最大规模一支军队也不过1300名骑士和15000名步兵。
十字军早期的几次东征之所以能取得优势更多是由于伊斯兰世界的分裂所致。穆斯林国家内部的争斗为十字军提供了机会。12世纪40年代赞吉王朝和阿尤布王朝这两个统一强势王朝的建立大大减小了伊斯兰世界的内斗,而当能够有效长期统合埃及与叙利亚的马穆鲁克王朝建立之后十字军国家的灭亡也就无可避免了。1302年9月26日马穆鲁克王朝攻陷了十字军最后的据点艾尔瓦德岛。
时间跨度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完全落空。这对教廷的权威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为欧洲后来人文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十字军东征对欧洲来说是一个起点:它推动着欧洲走向开放的近现代世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回忆录和歌曲形式的文学诗歌就兴盛起来。十字军史诗的发展和扩散被一些学者称为“12世纪的文艺复兴”。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