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写终南望余雪后进士及第了吗?
《终南望余雪》是“科考落榜诗”还是”科考中榜诗“是个千古之谜。
在元朝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是这样记录祖咏的:
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杜绾榜进士。有文名,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少与王维为吟侣,维在济州,寓官舍,赠祖三诗,有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盖亦流落不偶,极可伤也。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有诗一卷,传于世。
祖咏((699~746)这个人留下的资料并不完整,他的字、号均不详。 因为世人之间的相互赠答诗流传下来不少,我们知道他和不少诗人有过来往。因王维诗中”结交二十载“之句,可知祖咏很早就与王维认识,而且关系不错。另外他和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也多有交集。
一、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
宋朝人计敏夫《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了祖咏最风光的一件事:
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咏,登开元进士第。
首先,祖咏的这首五言绝句确实不错,受到了无数的赞誉,据说清朝文坛盟主王士祯把这首诗列为古今三大咏雪诗之一:
《渔洋诗话》(卷上)曰: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那么祖咏的这首诗为什么会受到“有司”的诘问呢?这一次落榜了还是录取了呢?
二、《终南望余雪》为什么受到“有司”的诘问
要想知道祖咏为什么受到“有司”的诘问,还要从唐朝的科举考试说起。大家要知道,唐朝科举考试一开始是不考格律诗的。李世民去世以后,在唐高宗时期,有人认为目前的考试无法甄选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
科举考试考诗赋是从唐高宗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才开始的, 两年以后唐高宗就去世了。其实在显庆(656~661)末年,唐高宗开始身体欠佳, 皇后武则天逐渐染指朝政。在665年,武则天斩杀了著名的宰相诗人上官仪,从此以后武则天开始掌权,朝廷内外称皇帝皇后为"二圣"。在681年开始进行科举改革时,其实是武则天的决定。所以说唐诗的兴盛武则天有大功劳。
祖咏生于699年,根据唐才子传的记载,他在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那一年祖咏只有25岁。祖咏之所以受到“有司”责难是因为祖咏的诗不符合当时考试的要求,科举时候的诗是什么形式呢?我们看看祖咏的发小王维是怎么作诗的。
据说王维十九岁参加京兆府试,得解头,所作诗为《赋得清如玉壶冰》:
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凝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简单来说,考试的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祖咏这首诗只是四句的绝句,当然不符合科举的要求了。更重要的是这四句的绝句还不是近体诗(格律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中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三句”霁“应平实仄,是拗句,第四句”增“救拗,不过试帖诗好像不允许用拗句。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是第二句是三平调:仄仄平平平。 不太敢相信这样的诗会被破格录用,听着像一个励志的美丽童话。
三、 祖咏确实因为《终南望余雪》中进士了吗?
开元十二年(72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是杜绾,考官是考功员外郎贾季阳,试题是《终南山望余雪诗》或《雪霁望终南》。 《唐才子传》说祖咏是开元十二年724年中进士 ,而祖咏的这首诗题目也是《终南望余雪》,那么这首诗是祖咏考场上的试帖诗也许........或许祖咏还有另外一首五言排律的《终南望余雪》没有流传下来。
对于祖咏这件事,清朝焦袁熹(1660—1725)在《此木轩论诗汇编》中评价:
: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
如果今天高考时,有考生不按照作文要求来,非要写一首诗就交卷,是不是也会有人夸奖他”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 “呢?估计今天没有那个学生和家长敢开这样的玩笑吧。
科举的省试诗限作五言六韵,祖咏不依规矩还能意外登第,不知道是开元时期的考场风气太自由还是这件事本来就是讹传。按道理说唐以诗赋取士时,“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因此祖咏是不是真得靠这首诗及第成了千古之谜。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