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增加信任背书?
在用户沟通、同事沟通甚至家人沟通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先思考一下,人跟人之间为什么要沟通呢?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花很多时间来闲聊,比如我以前在咨询公司,除了跟客户沟通咨询项目,很多时候还会一起吃饭,聊新闻、聊八卦、聊家庭。
我们跟同事也是,并不完全只聊工作。
那这是不是浪费时间呢?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沟通呢?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本质是信任。而我们大部分时候的沟通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信任。
比如,咨询顾问跟客户沟通,是为了让客户相信自己的方案是最适合他的;创业者跟投资人沟通,是为了让投资人相信他能做成这家公司;情侣之间的沟通,是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的爱是真诚的;候选人跟面试官沟通,是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份工作。
对他人缺乏信任感,是我们的本能。所以,在决定跟一个人共事、合作、结婚等等这些价值交换行为的时候,信任是最大的成本,我们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了解和考察对方。
举个例子,假如我跟你说:“咱们合伙做生意吧,你给我一笔钱,我会在明年帮你加倍赚回来。” 你不会马上相信我,放心把钱交出来,你会花大量的时间来跟我沟通,考察我这个人,看我是否值得信任。
既然人际沟通的本质是信任,那么信任要怎么建立呢?怎样才能让别人快点相信我们呢?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信任 = 了解 + 认可 + 共鸣。这三个层次是逐渐递进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信任,通常都需要经过这三个阶段。
了解
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你当然就很难相信他。换言之,要获得别人的信任,首得让他了解你。而保持真诚,把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面展现出来,正是让他人了解你的最佳方式。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要离开现在的公司。同事送了你两张贺卡,你会更喜欢哪一张?
贺卡一:
你说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去读一本关于很远很远的书。我并不惊讶,因为你本该如此,祝好!
贺卡二:
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加班、一起泡面、一起开黑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我是个不擅长写祝福的人,但只有一句:无论你将来奋斗累了还是倦了,记得还有我们这帮曾经的战友,随时愿意陪你聊聊。
喜欢二,对吗?
一的文字更优美,可看起来就像是群发的新年祝福,这段话发给任何人都没问题。
二没什么文采,只是在陈述一些事实。但里面是你们曾经一起做过的真实的事情,你会觉得这些话特别真诚,加深你们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前两周的时候,我们和Lucy老师一起做了一期线下课。我们预定是到下午6点结束,可后来这个课程一直拖到了7点多,而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当天很多人要回去的。
我过去参加过一些课程,一般这时候,有后续行程的学员就会抱怨:你们为什么不提前做好规划?干嘛要拖堂?缩减休息时间或者早一点开始不好吗?
但是在大概6点多的时候,Lucy老师说:“其实我现在很焦虑,因为我已经超时了,但我不想打断你们的分享,现在这个场域很适合你们反思和复盘,如果打断了,可能回去就很难进入这个状态了。“
她这么讲完之后,学员们都安慰她说没关系,而后面分享的同学也会知道,其实已经超时了,所以他们就会精简一点。
还有,我是个说话语速很快、情绪波动不大、对人要求严格的人,所以很多同事跟我接触,会觉得是不是我不满意他们的工作,这时候就有很多猜测在,就不会产生信任,不会全身心投入工作。
所以我的方式,不是去拼命改变自己(这太难,也没有很大必要),而是跟每个新来的同事说“我说话语速快,很少表扬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是因为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个性,我有在改变,但很难彻底改变,所以如果你感觉不好,可以告诉我”。
圈外公司价值观的第一条,一直是“公开透明”,这个方式帮团队之间创造了很多信任,解决了很多公司常见的内耗问题。
把真实的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让别人了解你,是获取信任的第一步。
认可
了解之后不够,我们还需要他人认可自己,然后才到信任。认可无非是两大要素,专业度和人格魅力。我们去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很大程度就出于这两方面。
比如,你跟客户沟通的时候,肯定要展示自己的专业度。如果别人问啥你都说不知道,你的专业度就丧失了。
顺便说一句:如果别人真的问到你不知道的事情,该怎么办?
我以前做咨询的时候,偶尔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坦白说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帮他去问到某个专家。
这时候客户会觉得我很真实。偶尔承认自己的无知,其实也是获取信任很重要的方法。
想要获得认可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展现你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这个东西有点虚,就好像“气质”这个词一样,你也很难下一个定义。但是,我曾经去研究和观察那些被认为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是有一些共性的,其中最大的共性就是:他们有勇气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把“被人喜欢”“有魅力”当成一个目标,然后收起自己的奇葩想法、隐藏自己的喜好、跟随他人的观点,反而会不被喜欢,也不被信任。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让自己满意、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不用太过在意他人的想法,“被人喜欢”“有魅力”反而会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我的朋友圈,有个朋友经常发“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这类的话,当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好无聊,有毛病吧。
后来某天我非常丧的时候,又在朋友圈看到他发正能量的话,我就在想:他怎么能天天这么有正能量呢?我怎么今天就这么丧呢?
于是我就特意去翻了他的朋友圈,发现他每天都在发这样的内容,而且是他自己的感悟,不是抄的鸡汤,他就喜欢自己正能量满满的状态,也老想让别人这样。这时候我突然发现:他在我眼里是有魅力的,因为他就是在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所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在自己的领域保持专业,从而获得认可,是人际交往中获取信任的第二步。
共鸣
建立信任的第三步,是在沟通中传递情感,引发共鸣。
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所以,我们获取他人的信任,也需要去满足他人的情感需求。
而且,在情感和理性两种说服方式上面,情感永远更胜一筹。比如说,美国总统选举。本来,要选一个人来治理自己的国家,是个需要高度信任的事情,看起来应该是理性分析。但我们去看所有的竞选演讲,讲的都不是理性,而是在不断渲染情感。
原因在于,情感是瞬间抵达对方内心的,是可以马上感知到的。而逻辑和理性则不同,它是需要很长时间去思考的。
比如说,我以前是咨询顾问,要让一个陌生人相信我可以帮他解决问题,我得介绍我的背景,我过去的经历,给他看我的学历证书和工作证明,他才会相信我不是一个骗子。这是很漫长的过程。
但情感不同,好像一束光射出去,只要有一丝缝,就能直接触达人心。我过去总说要讲故事,其实也是因为它可以唤起你的情感。
感知
最后,我们很多的人际交往是长期的、多次的,也就是说,需要跟别人建立持续的信任。
持续信任的关键,除了前面讲到的三点,还需要什么?是有感知。
我们经常说,一个总是默默做好事的人,别人反而不会觉得他帮了自己很多;而一个不怎么做好事的人,偶尔帮你个忙,你会感激涕零。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感知。
关于感知的一个常见例子是,你女朋友给你做顿饭,你会觉得她很爱你,但你父母给你做了很多年饭,你可能还会挑剔饭菜的味道。
因为我们的父母,一直在用同样的方式付出,所以你失去了感知。但假设有一天,你父母在你生日的时候,送来了一束你很喜欢的花,而不是做顿饭,你是不是反应会不一样呢?因为你感知到了他们对你的关心。
前段时间,我打开xx邮箱的时候,它提示我说:邮箱总容量已经用了一半,需要升级了。
一般人看到这个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要付钱升级了?
然后我点击了一下,谁知道它告诉我:这个升级是免费的,一键升级,云云。当时我很感动,心想:这个邮箱太良心了,对用户真的好,我以后还要用。
后来某一天,我突然仔细想了一下:不对啊,为什么非要弄个弹窗来告诉我这件事情呢?为什么当初不是直接给我更大容量就好了?或者默默给我升级就好了?
它这么做的结果,其实是让我能感知到,邮箱是个很没有存在感的产品,是不容易建立信任的,但这个方式就让我感知到了它,对它的好感度提升了很多。
还有一些电脑管家也是,提示我点一下可以加速,也是同样的原因。
当然,我们让别人感知的方式也必须是恰当的,不能过于频繁,更不是主动邀功。
假设你为了让另一半知道你爱他,每天都跟他说:你看我对你多好,你的什么什么都是我买的。他会觉得你特别计较,反而不会觉得你好。
所以,无论跟家人沟通,还是跟另一半沟通,还是跟朋友或者同事沟通,都是一样的。我们都需要以恰当的方式,让对方感知到我们的付出。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了沟通,沟通的本质是建立信任,而信任可以通过了解、认可和共鸣,这三个点来建立。
第一点,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关键,是真诚,是暴露真实的自己。
第二点认可,是用你的专业度或人格魅力,让别人来信任你。专业度很好理解,人格魅力需要你敢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最后一点是共鸣。你要理解你的家人和同事,了解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当别人感觉你非常理解他们情绪的时候,你们之间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